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前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国有领航、民营及中小文化企业成为“走出去”新的生力军,发达地区和城市文化企业“走出去”占比较大,发达国家依然是“走出去”首选目的国和地区,而新兴业态类文化企业“走出去”成为亮点,出口模式呈现多样化.同时,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存在诸多问题,如:“走出去”体制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走出去”渠道狭窄、平台薄弱;“走出去”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及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应对国际争端、适应国际规则的能力有待提升.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要在突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建设文化企业对外贸易的涉外桥梁,提升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与文化企业“走出去”相关的政策、法制、人才等支持体系方面采取更加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要以形式多样和文化对话等多种途径促进"文化走出去"。推进"文化走出去",不仅应展示文化的硬实力,更需要彰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走出去"要为解决人类困惑、构建和谐世界给力,还应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中国却依然是一个经济顺差、文化逆差的大国。单从国民素质而言,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就不够好。在国外,我们常能看到提醒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的告示牌上,大都有汉语。而在国内,  相似文献   

4.
王碧薇 《学理论》2013,(11):150-15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实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文化走出国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贸易额连年增加、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但是在涨势可喜的现状背后,中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压力和困境。提高我国文化走出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角色;提高自身文化的认同;文化输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6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更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  相似文献   

6.
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抉择,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应然之举,是实现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牢固的现实支撑: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当代价值彰显为其筑牢坚实根基,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其盈注充沛底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理论导引。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导向;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有效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就是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民主》2017,(7)
<正>"出版本身就是文化传递的媒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该而且必须有我们出版行业的贡献。"开明出版社社长陈滨滨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抓住两个灵魂,一是有用的出版,二是美的出版。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只要吸引了国外读者,中华文化就能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在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各种核心价值观念,引领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观念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观念和观念系统。观念和观念系统主要分为三类:知识(真)系统,以科学为代表;价值(善)系统,以伦理道德、法律和信仰为代表;审美(美)系统,以文学艺术为代表。“和谐”思想同时包括这三个系统,但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所以,我们  相似文献   

9.
张殿军 《理论探索》2012,(6):10-13,24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建设文化大国、提升国家形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国际文化保护主义、地缘文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和挑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理性的文化"主体间性"理念,也要根据既有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国际文化交往格局,实行有重点、有差异的文化策略。这样,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相似文献   

10.
邓显超 《学理论》2011,(25):39-41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家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事实性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内外兼修,既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和谐大学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推进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将直接为大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对于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生命力强的和谐大学文化,需要在精神理念、制度体系、校园环境、发展目标等各个层面力求突破.  相似文献   

12.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是事关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当前不少人对“中华文化”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定式化的倾向,以及存在许多对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重大认识问题上的误解与偏见,势必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完整认知与文化自信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英淼 《民主》2010,(5):1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正呈现出一个绚烂多姿、生机盎然的新面貌: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依然逆势上扬、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一切都清晰地向世人证明,  相似文献   

14.
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浩 《理论探索》2006,3(4):27-29
文化建设对于实现新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突出文化建设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决定的。其次,中华文化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两岸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对于遏制“文化台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最后,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可以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国“和”文化,可以为和平解决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不能不研究其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的构建。成都深厚的文化传承中蕴含着和谐基因,这是成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构建和谐成都,要创新执政理念和价值文化、互补互济、求同存异、协调利益关系;要建设和谐的制度文化,以政通达致人和;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弘扬城市精神;要确立和谐文化的主旨,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该体系集中反映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做到"三个坚持",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雷丰源 《学理论》2013,(19):176-177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有关文明冲突的思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文明冲突"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共融。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5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相互关联的两个视角:一是突出经济基础落后这一特点;一是突出中华历史文化这一特点。在改革进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的转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50年中已历三个阶段:一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纲、以运用中华文化资源为主的阶段;二是邓小平、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纲、以引入西方文化资源为主的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过程拉动下,整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中国建成和谐社会并促进和谐世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确立一个战略目标: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奋斗,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的落后状况,要努力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大国风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化创新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文化要为21世纪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就必须实现文化创新与现代转型,熔铸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形成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分析、利用和改造,对西方文化加以鉴别与借鉴,在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中推进文化建设;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