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姜辑莹 《学理论》2008,(6):42-45
出生性别比异常直接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出生性别比异常主要是受中国传统习俗“男尊女卑”、“养儿防老”等观念影响较深。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实现男女平等的、公平的社会权利模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在学历、收入、就业、生活方式和态度表达方面的特点。70后和80后青年的社会态度也与众不同,更倾向于认为社会不公平和更强调个人权利和责任。针对当代青年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有利于青年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东 《理论导刊》2020,(8):91-9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社会治理具有双重属性,一个是权利属性,一个是秩序属性。权利属性追求权利政治,秩序属性则以秩序政治为价值取向。权利与秩序之间的互动是社会治理双重属性的根本逻辑。权利属性与秩序属性之间一方面具有内在的融合性、统一性,互为目的、互为结果;另一方面也总是趋向于相互否定、彼此冲突,权利属性始终试图否定现有的秩序,秩序属性则总是试图束缚住权利。实现权利属性与秩序属性之间的有序互动和动态平衡,根本之策在于推动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把权利和秩序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西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在政策取向上选择了以效率为主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取向和以强制性和混合型为主的工具取向。这对于弱化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经济尽快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社会公平问题更加突出,政府的社会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生程度不同的扭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会涉及到诸多的行为转换,政府政策取向的转换尤为重要。政府政策必须实现以效率为主的价值取向向以公平为主的价值取向转换,实现以经济功能取向为主向以社会功能取向为主的转换,实现以强制性和混合型政策工具取向为主向以自愿性政策工具取向为主转换,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要从根本上实现政府政策取向的转换,必须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纪杰 《理论导刊》2014,(3):96-98
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本文从教育公平视角出发,就目前我国部属高校政策在资源配置、招生制度、就业形势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转变价值取向,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改革招生制度,实现均等教育权利;建立中介组织,监督教育公平;增强地方高校实力,逐步缩小与部属高校差距"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我国特殊国情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内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人民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反对两极分化。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冰  阎治才 《理论探讨》2012,(5):174-176
对于民主的属性问题,理论界的理解并不一致。本文论述了民主的权力属性和权利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制度属性和行为属性、目的属性和手段属性,指出权力属性和权利属性是民主的基本属性,并指出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阶级属性是民主的首要属性。  相似文献   

8.
刘晓 《团结》2005,(2):14-17
教育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为准则从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来看,从教育的本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公平应是教育、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之一。但目前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强调得不够扭转教育不公平的力度明显不足。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选择“以公平为教育政策的目标”的时候了。现实分析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问题即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分布得不均匀,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不均等。1.教育…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平是通过社会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得,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协商持续互动的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分配规则不公、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公、社会保障等权利和规则的不公。我们要通过树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构建合理的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维护人民权益机制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公民权利视角下的分配公平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倩 《学理论》2010,(29):65-66
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收入分配从本质上来说是权利保障问题,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的调节,实质上是以此为基础的权利公平全面建设要求的表现。因此,只有从理念、制度与政策上,切实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实现,才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宏伟 《理论导刊》2008,3(3):46-47
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基础.但在我们推动机会公平的努力方向上,形式上的东西已引起关注,内容上的东西则重视不足.实现机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形式公平和内容公平的辩证统一,同时把握好它们的趋势、界限和尺度.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6)
网络社会中,公民进入网络的权利是实现很多重要的基本权利的基础和条件。网络进入权是一项新兴(新型)权利,指所有人都有进入互联网的权利,以便实践和享有表达和意见自由以及其他基本人权,国家有义务保证公民互联网进入权利的广泛实现,并且不得不合理地限制个人进入互联网的权利。网络进入权有自己的本质规定性,是独立的权利,强调的是进入互联网的权利,具有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的双重属性。网络进入权不仅具备了权利的特征,也具有人权的基本属性,有必要作为一项网络社会中的基本人权来看待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农村地区开始了大范围的学校布局调整。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来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面对实施操作中引发的诸多问题,各项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与改进,力图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4.
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同时还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契机。在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体系是基石。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就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杨静如 《学理论》2009,(5):120-121
农民作为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能否保障其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中心问题。然而事实说明农民在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诸多方面,严重落后于城市居民,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在指出农民权利缺失的同时,提出重塑农民利益获得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是政策工具研究的最基本主题和归宿。在梳理政策工具类型、公共产品和政策环境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研究假设,认为政策项目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政策环境决定了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通过深度访谈四川Z乡的相关群体,选择该乡若干个案来具体分析纯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公池资源供给中的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逻辑。文章验证了研究假设的合理性,并指出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是基本原则;引导类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要保障;管制类工具逐渐减少,市场类和自愿类工具逐渐增多是基本趋势。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政策项目的公共产品类型和政策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性是如何影响各种政策工具的配套运用的。本文主要局限在于没有访谈县以上级别的政府官员,未能从他们那里选取经验材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不能科学地反映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有必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其价值目标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待遇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实现公平的利益分配,保障女性政治权利是当下研究热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提高女性权利,必然需要女性有序且有效地参与政治。因此改善政治关系减少女性政治参与阻力,才能切实提高女性权利,进而促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谢锐 《学理论》2012,(4):88-89
通过分析环境知情权权利属性,结合其历史和发展进程,根据法定权利属性要义,紧扣"环境"和"知情"的含义,进行界定。认为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知晓、了解和认识有关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的权利,而环境信息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的信息。是一种获得环境信息和实现环境信息了解、知晓的实体性权利。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实体法既调整公共增量利益关系,又调整私人增量利益关系,因而经济法的程序法包括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两方面的内容。经济法实体权利的可诉讼性则来源于其所确立的权利模式能否有效保障人们的剩余博弈权而使社会不断走向安全、公平、发展的方向。剩余博弈权具体表现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分配权,是劳动力权力的经济法权利转换模式,它在企业、市场、国家等经济治理机制中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