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上,曾经活跃着一支日本人民的反战组织——“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简称“反战同盟”)。“反战同盟”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二十一个支部,仅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拥有七个支部,其数量之多,为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冠。本文将探讨反战同盟在山东的发展、活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临汾成为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抗日中心。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阎锡山的晋绥军纷纷溃散,地方官吏也远遁到大后方。阎锡山亟须保存实力并充实抗日的有生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成立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民族革命大学的成立,受到全国抗日军民的瞩目和支持,成为华北抗日前线的革命熔炉。其前期确实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为抗日队伍培养了一批政治工作者,在发动组织群众、团结爱国力量、坚持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它的动荡迁徙,特别是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阎锡山逐渐加紧了对民大的调整和控制,它的统一战线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直至沦为阎锡山控制的一个普通培训班。  相似文献   

3.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El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4.
一、抗日战争使中国主要政治力量联合起来,聚集起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抗战实力事情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近代以来,中国确实制度腐败、经济落后、四分五裂。日本军国主义者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确定了征服中国进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的。因此日本在先后侵占辽东、东北后,又向我国华北、华中地区进攻,他们在军事进攻频频得手后以为征服中国的梦想很快就会变成现实。然而日本军国主义者们没有想到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日军在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同时也使中国内部的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中国原本相互分立、斗争的政治力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反而联合起来。率先举起团结抗日大旗的是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  相似文献   

5.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本土,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候,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它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二·九”运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继承和弘扬先辈青年的光荣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5年6、7月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军方达成《何梅协定》后,华北政局日益不稳,各种流言不胫而走。有称日本将在华北建立第二个伪满洲国,有称日本将让伪满皇帝溥仪“还都”北平,重演清朝入关的故事,还有人乘机提出华北“自救”,总之,  相似文献   

7.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而且是它的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特点。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就高举起了抗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以促成全民族的抗日为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日宣战的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主张,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怒潮。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相似文献   

8.
早在1941年.邓小平同志就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报告中踞确指出:抗日民主政权,要实行共产党与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反对“以党治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全党重视做统一战线工作》一文中讲到:“我们有些同志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作用认识不够,不懂得各民主党派都是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世界性侵略战争,后发展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德、意、日集团为转嫁国内矛盾,先后在世界各地发动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后,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日本大举进犯中国华北和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至一九三七年二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员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进攻,国内各阶级关系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先后制定出“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策略方针,极大地  相似文献   

11.
犯罪要素应遵循裁判过程予以序化,形成由客观到主观的阶层递进模式,中国刑法犯罪构成体系可在借鉴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论基础上,对通说"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予以分解重构,使传统平行结构体系融入递进因素,以犯罪构成体系的变革推动刑法理论发展与司法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日益突显,本文认为,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角度来寻找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健康发展,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不特定的、包括地下部分在内的组合体、抽象的矿产资源、地壳中的不动产等.由此而将采矿权归属矿业权、特许物权、准物权等形成虚无的物权体系.通过逐一甄别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单一而特定的矿产,采矿权人对矿产支配的权利状态具有自物权属性.  相似文献   

14.
“量刑基准制度”是指法官在对刑事被告人定罪量刑时可供参照的具体客观的基准。作为韩国法务部“变化战略计划”重要课题内容,韩国近年来开始着手推进刑事“量刑基准”改革方案。本文将通过对韩国“量刑基准制度”引进背景、量刑委员会及“量刑基准”促进动向及方案内容、韩国法院及法务部量刑调查主导权之争及韩国“量刑基准”制定的基本经验等进行考察,以期对我国刑事量刑制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无身份者可以构成渎职犯罪的狭义共犯;无身份者不能构成渎职犯罪的共同正犯。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罪名确定出现规则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详细区分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型职务犯罪的条文结构差异。渎职犯罪共生模式包括静止型与动态型。应当将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类渎职罪的专属性特点归纳为渎职犯罪共生模式,结合犯罪构成原理、共犯原理、竞合犯原理,区分不同情况细化讨论,从本质上解决渎职犯罪中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犯罪罪名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权可诉性的理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几起学生状告学校的行政诉讼案一度成为传媒的热点 ,也向法学界提出了新的问题 :学生不服学校处分能否提起行政诉讼 ?校方处分学生的行政行为能否成为诉讼标的 ?本文作者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见解。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1年修改了婚姻法,其中关于"离婚条件"的内容曾在全国引起争议.本文对其中的一些条款及其立法思想提出质疑.从理论、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并对婚姻立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COA标签为正版操作系统的合法凭证。盗窃COA标签的行为不涉及侵犯著作权的问题,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盗窃COA标签的犯意不在于故意毁坏财物,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COA标签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属性决定其可以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因此,盗窃正版软件标签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  相似文献   

19.
相邻关系制度研究--一种类型化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型化是介于抽象概念与具体规范之间的一种中间的思考形式,其作用在于揭示某一法律制度之内在的意义关联,这对正确理解、适用及发现法律规范具有重大意义.民法相邻关系具有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更新较快等特点,以往"零售式"的研究方法无法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相邻关系制度之内在的意义脉络,为此,需要借助类型化的思考.民法相邻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体现出一个不同的主导原则,其法律制度构成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刑罚目的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目的是刑罚理论的核心,对刑罚目的的选择直接影响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目的所体现的法的价值理念应与国家所追求的法的价值理念相适应。预防论的刑罚目的理论因其固有缺陷并不符合我国国情,而报应论的刑罚目的理论体现了对正义、公平、保障人权的价值理念的追求,符合我国的法的价值追求,适合我国国情,应当作为我国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