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经济社会政策导向。民政部门是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部门,担负着保障基本民生、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民政工作职责中的"基本""基层"与社会政策托底中的"托底"理念相契合,民政法治的本质就是社会政策托底的法治化。一、托安全的底。民政工作事关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固。国家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2.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也会伴生就业不足、失业、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遭受威胁等问题,需要社会政策托底。社会政策托底应该是积极的托底,要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设计和发展社会政策,使其发挥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参与、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预防底层群体的社会沉淀、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综合功能。积极托底的社会政策是发展性的,它应该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对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世斌 《群众》2013,(12):58-59
“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三句话精准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体现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办事的精神和作风。特别是在我国改革攻坚关键阶段,强调社会政策托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格外关心弱势群体。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对社会救助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提供了基本遵循。一、聚焦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中央《意见》下发后,林铎书记作出批示并专程到省民政厅调研,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社会救助政策托底和改革,及时完善救助  相似文献   

5.
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各项社会政策为所有国民提供涉及生活、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民生需求的各种基本性、保底性保障措施和服务的总和。近年来,我国各项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快速推进,财政托底性民生保障投入稳步扩大,对解除困难群众的生存危机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但目前保障标准和水平仍然偏低,救助制度存在“缺项”,冲击人们心理和道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亟需加大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力度,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相似文献   

6.
社会领域的事务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维护好社会秩序与稳定两大方面。做好社会领域工作,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社会政策,充分发挥社会政策在各方面的托底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两方面工作做好了,社会领域其他各项工作就会带动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指出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受灾群众、特困人员、留守儿童、残疾人……他们是社会上最渴望获得关爱的困难群体,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牵挂的人群。2017年伊始,国家就相继出台多项"暖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力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  相似文献   

8.
<正>保障民生,关键是要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牢底线。我们要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使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现代社会发挥着维护国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托底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改革,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需要以法治方式不断推进,为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提供兜底保障。以甘肃省为例,社会救助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是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依法行政,切实将社会救助工作引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既是目前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甘肃省社会救助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强对社  相似文献   

10.
唐钧 《中国民政》2015,(7):30-32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民生问题要“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由此而引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托底性民生保障”。显而易见,“托底性民生保障”是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名词。然而,实际上,在“全球化”和“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问题取向和行动取向的“托底性民生保障”背后蕴含的价值判断和政策理念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大趋势。近年来,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文献  相似文献   

11.
学界关于托底性社会政策"托什么""托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托"等重要议题仍未达成共识,存在"补缺-保底型"和"积极-发展型"两种分歧,但仔细分析发现,其共同诉求均在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社会福利视野下的需要理论,从托底内容、托底标准、组织管理和托底政策配套机制四个维度,构建了需要为本的托底性社...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阜宁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就全县社会托底救助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和听取相关情况介绍,一致认为,阜宁县在全省率先成立社会托底救助中心,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效果明显。目前,阜宁县基本搭建起"大救助"工作格局,托底救助新政策覆盖超万人。为加快推进实施托底救助工作,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  相似文献   

13.
正3月5~6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江苏无锡召开民政政策理论研究重大项目研讨会。会议听取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对民政部政研中心2016年度"托底性民生保障政策支持系统建设""社会治理动态监测平台和深度观察点网络建设"两大项目去年的调查执行情况、数据的采集、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等进行的汇报。与会专家就上述问题以及后期数据开发、问卷修订  相似文献   

14.
正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战中承担兜底保障任务,保障了兜底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保障了贫困群众的正常生活。从2015年开始,陕西省利用三年时间,在兜底脱贫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套具有陕西特色、行之有效的兜底脱贫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全面建立,兜底脱贫的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为全省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陕西省民政厅党组坚持"统筹衔接、托底有力、覆盖全面、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侯学元 《群众》2015,(4):11-12
<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关于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立足惠民善治,全面深化改革,以增进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强化政府的托底民生保障职能,着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着力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着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以增进民生幸福和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民政,不断打造民生建设新常态。在强化托底民生保障上深化改革托底民生保障方面的改革,要以困难群众根本利益为坐标,要从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救助制度承担着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保障重大责任。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救急难"的托底作用,2015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00个"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和地区。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路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积累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二○一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宁委发[2013]50号为解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的突出民生问题,同时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重点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关注、反映突出、具备解决条件的民生问题,以务实的成效取信于民。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一、解决弱势群体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为确保"一全员四托底"惠民政策真正落地见效,射阳县政协历经两月对政策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民主监督。主席会议成员带领5个督查小组赴15个镇区,采取座谈、随机抽查、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射阳县在全省率先实行"一全员四托底"民生救助办法。"一全员"指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程;"四托底"指对困境儿童和学生从出生到大学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基本民生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近年来,山东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以来,陕西省民政厅坚持"统筹衔接、托底有力、覆盖全面、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制度衔接为重点,以对象衔接为基础,以标准衔接为核心,以部门协同为保障,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制度衔接。按照"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的要求,陕西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部门制定出台《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方案》,下发《关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通知》,要求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