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向苏联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的信念"向苏联学习,借鉴苏联经验,争取苏联援助,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已久的信念。早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不仅明确提出了"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2.
论毛泽东抗日外交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毛泽东以政治家、外交家特有的战略眼光,总览全局,阐述了极丰富的对日外交思想:一、提出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以抗日为主轴,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二、对日,抗日就是外交;军事上以武装抵抗日本侵略;通过战争废除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实行全民族抗战;中日和平是有条件的。三、制日,须实行多元外交;联合英美制衡日本;联合苏联为着抗日;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是抗日的主体。毛泽东对日外交思想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作了很多论述 ,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从毛泽东的角度认识苏联模式 ,学术界却很少论及。毛泽东在他的许多文章、报告和讲话中对苏联模式作了大量评价。苏共二十大前 ,毛泽东全面肯定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后 ,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中苏论战中 ,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他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 ,试图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 ,但最终还是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晚年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关于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倾向社会历史原因,有的侧重国内外条件,有的把握经济因素;但很少有人涉及毛泽东自身因素。本文拟从个人因素角度把握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丽颖 《世纪桥》2010,(7):19-21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与苏联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在论战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苏共党内出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苏联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高举反修大旗,广泛开展了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并日益形成系统的反修防修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开始审视中国社会,考虑在中国如何防修的问题。最终,毛泽东决定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以完成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四清运动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运动实际上是“四清”运动的预演 ;在国内 ,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应对 ,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 ,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 ;在国际 ,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 ,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周边形势的紧张 ,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 ;再加上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从而在全国开始了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 ,即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晚年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关于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倾向社会历史原因,有的侧重国内外条件,有的把握经济因素;但很少有人涉及毛泽东自身因素.本文拟从个人因素角度把握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晋 《学习导报》2014,(21):40-43
阅读与延安整风 成为思想领袖的毛泽东,反观党内干部的学习风气和思想状况,颇为忧虑。 当时党内领导干部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年轻时在苏联留学,读了不少马列主义著作,对苏联革命的历史经验比较熟悉,但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一部分是从国统区初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干部,对五四时期传播的西方文化更感兴趣一些,也容易犯教条主义毛病,毛泽东把这两种倾向叫作“洋八股”“洋教条”;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容易犯经验主义的毛病。这些都是滋生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温床。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有两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转变 ,在 2 0世纪 30年代 ,即从“联合共产国际和苏联”、“接受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到不但联合苏联、共产国际 ,而且以抗日为目的 ,联合那些“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不同时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第二次转变 ,在 2 0世纪 70年代 ,即从“一边倒”战略到“三个世界”理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 《福建党史月刊》2013,(9):44-44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经过毛泽东的努力.莫斯科同意与新中国重新签署条约.放弃其在旅顺、大连乃至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权益”。这样的谈判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毛泽东和中共的威望,但苏联却损失了其在远东地区的两个极为关键的不冻港。斯大林转而希望在朝鲜半岛为苏联找到新的不冻港,以弥补战略损失。  相似文献   

11.
刘德喜 《唯实》2000,(3):67-69
一、联合苏联的决策取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毛泽东在1949年6月 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所谓“一边倒”,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①。“一边倒”政策确立后,毛泽东立即派遣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启程赴苏联,进行秘密访问,争取苏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理解和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支持,并通过他们争取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对新中国在政治上、道义上的同情和声援。刘少奇一行在莫斯科期间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突破苏联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际原因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弊端的暴露以及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封锁禁运,这是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想寻求一种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而且是比苏联更快的方法。人民公社受斯大林所有制理论的影响,与苏联的农业公社有着相同之处。在纠"左"过程中,毛泽东建议四级领导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对纠"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纠"左",人民公社在所有制形式上退回到类似苏联的农业劳动组合,但仍然保留着苏联农业公社的某些特征,实际上成了两者的混合体,这是纠"左"不彻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从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就试图在寻求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根据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在我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曲折发展.虽然在探索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毛泽东在这期间所呈现的以道德理想改造革命主体和强调平等思想,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有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毛泽东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思想 建国之初,如何对即将崩溃的中国经济进行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及苏联实践,毛泽东选择了计划经济.他的商品经济思想经历了对商品生产的利用、发展、限制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尤金(1899—1968),全名叫帕维尔·费奥多罗维奇·尤金,哲学博士,著名哲学家,前苏联驻华大使,前苏共中央委员和最高苏维埃代表。30年代曾先后担任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院长和国家联合出版社社长。1938—1944年任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斯大林向毛泽东推荐尤金帮助出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欣然允诺。 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就启程访问苏联。毛泽东访苏期间,斯大林向毛泽东建议,将他所有的文章编辑出版,整理成册。毛泽东也深深感到,在革命实践中理论  相似文献   

17.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李承晚的军队在朝鲜人民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但随着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成功登陆,朝鲜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为维护国家安全,党中央、毛泽东决策出兵朝鲜。然而,新生的人民政权百废待兴,同强敌相比,实力悬殊,要想战胜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困难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争取苏联的援助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作为军委副主席、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做了大量工作,为抗美援朝争取到了苏联的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建国前后,新中国经济建设没有别的经验可资借鉴,只有学习苏联。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苏为鉴"的光辉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出现了反复,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5,(5)
苏联是否曾劝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划江而治问题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斯大林与毛泽东在1949年1月间关于国共调停的电报内容、米高扬秘密访华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和苏联大使馆随国民党政权南迁广州等历史事件,进一步证实了斯大林曾有劝告中共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动机。二战后,苏联采取双重的对华政策,反映了苏联对待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和斯大林矛盾复杂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1956年,在毛泽东的倡导之下,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在文化科学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次年,便发生了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为了科学地认识这段历史,本文对毛泽东关于“双百”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指出,毛泽东“双百”思想的形成,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一次思想解放的产物,反映了中共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但由于毛泽东思想深处的固有矛盾和在认识上的某些限制,加上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变化,“双百”方针结果却在1957年夏季演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方针,其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刻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