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广西》2005,(19):58-58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标志着继上世纪80年代成立深圳等4个特区以及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李正越 《今日上海》2010,(12):38-40
打开上海的版图,你会发现一条蜿蜒曲折的黄浦江把整个上海分成浦东、浦西两半。在上世纪90年代,黄浦江西边的外滩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领风骚,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而黄浦江东边烂泥渡路、北护塘路和陆家嘴一带,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学大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响彻全国的一句口号。当时,去山西大寨参观学习的人非常多,如过江之鲫,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改革的标兵如雨后春笋,可去的地方也多了,比如去蛇口学习"特区精神"、去广州了解"深圳速度",去浦东学习经济区的  相似文献   

4.
《江苏政协》2015,(2):51-52
<正>苏州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转工"形成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发展的"要素小集聚";第二阶段在90年代初,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进行"撤县建市",形成"内转外",促进了"经济国际化";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至今,做大中心镇和开发区扩容升级"量转质",助推了建设"全面小康"。三次调整,全市乡镇数由当初的181个减少到55个,镇平均规模由41.9平方公里、2.8万人扩大到96.9平方公里、7.8万人。  相似文献   

5.
浦东开发开放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4月18日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0周年纪念日。10年前的这一天,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代表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这个曾经一片旧房简屋、苇塘阡陌之地变成了国际商贾云集、高新产业荟萃的繁荣之处,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中国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 浦东发展的优势 曾任浦东开发区主任的赵启正先生认为浦东发展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央对浦东开发的重视和对浦东新区的功能定位,这是最大的优势。 浦东开发开放是从90年代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提出的。 1992年 10…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9,(9):89-89
上世纪70年代:老澡堂子、公共厕所;上世纪80年代:搪瓷脸盆、唐陶产品;上世纪90年代:燕山热水器、座便器;21世纪:整体卫浴、软体浴缸、卫洗丽。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发展这么快,台商还是有贡献的。”廖国彬对记者说这番话时,一缕阳光洒在他舒展开来的眉头上。现为上海台商协会浦东分会副会长的廖国彬自上世纪80年代就从台湾来到大陆,几乎走遍全中国,一拨拨的登陆台商视他为“大陆通”,纷纷前来咨询。“海峡两岸一样的血脉,有斩不断的亲情,大陆市场的商机无限,是台商事业上的第二春。”廖国彬说。诚然,正是在亲情和商机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8.
李虹 《广东民政》2010,(10):60-61
近几年,农民工队伍中出现了一个新群体,就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在研究中,我们把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以后出来打工的农民归为第一代,把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上海是繁复的。在那里,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优雅,有新世纪的前卫;有中国的古典含蓄,有西方的飞扬跋扈:有老旧的城隍庙,也有超现代的东方明珠……当然,上海也是风情万种的: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徐家汇大教堂里声声的圣诗,玉佛寺的袅袅香烟,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众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积极参与并实施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动的"清洁生产行动计划"。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北京”——采访北京,记者对这句流行语的含义有了较为深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第一号“买办”如何成为第一号民族资本家? ★早在二十年代,刘鸿生就发现浦东是块宝地。  相似文献   

13.
百世门风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该书作者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领留学生文学风潮的旅美作家,书中收录了她与上世纪80年代引领潮流的11位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4.
读书     
《八十年代访谈录》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该书作者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领留学生文学风潮的旅美作家, 书中收录了她与上世纪80年代引领潮流的11位风云人物,包括阿城、崔健、陈丹青、刘索拉等人关于80年代  相似文献   

15.
黄影  杨雨文  王京 《两岸关系》2005,(11):47-48
浦东,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农田、渔村,虽说与上海闹市区仅一江之隔,但这里似乎显得特别的荒远。“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上海当时许多普通百姓真实心态的写照。1990年,中国政府把上海浦东定为国家级开发区,这里成了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15年过去了,今天的浦东到处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快速现代化的交通,流光溢彩的夜景,繁华富丽的街道......。许多国际跨国公司在这里建立分支,大的金融机构在这里落脚,大的知名企业在这里扎根......。浦东成为一方热土,他吸引了海峡对岸许多同根同祖的台商来投资创业,他们同浦东一起成长,一起腾飞。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初,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的名字是与浦东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第一任的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他直接参与了浦东的开发。随着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地方名扬世界,外国友人送给他一个美称:“浦东赵”。90年代末,赵启正的名字开始与中国的外宣工作联系在一起了。1998年1月,他由上海市副市长调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3个月后任主任。谈及目前的工作,他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近年来,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国务院新闻办的工作十分活跃。赵启正表示,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统一管理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17.
张俊才  秦俊勇 《小康》2006,(2):34-36
金融催生下的浦东新区,如果简单地依赖金融及相关政策,还有与土地的结合,浦东的“新”意就很难超越它的199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所以他们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感受最深的就是衣食住行。这不,记者在上海浦东梅园街道采访的时候,当地几位居民就跟我唠起了家常。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交通的发达、住房的改善,最感叹的是浦东变化之大。 丁露金和董龙英从60年代初就在浦东从事居委会工作。对于老浦东住房和交通情况之差,她们感受很深。丁露金说,90年代之前,梅园街道一带是臭河浜,小棚棚多,猪棚多,臭水沟多;马路上坑坑洼洼,到处破破烂烂,晴天起风扬尘,雨天积水成洼。因此,这里…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工商业基础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到了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更吹响了上海经济大建设大发展的号角。于是,苏商南下、浙商东进、闽商北上,各路商帮纷纷抢滩大上海。在这场商海大会战中,一大批闽商企业在沪上悄然而稳健地崛起,创造了辉映浦江两岸的一个又一个商界传奇。"建配龙"就是这众多商海传奇中的经典之一,正如家居行业时下盛行的一句"江湖话":在上海,你可以不认识郑良贤,但你不能不知道建配龙。  相似文献   

20.
高虹 《传承》2010,(1):26-27
<正>被称为海南早期名片的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刊发于《战地新歌》第二辑。说到上世纪70年代的歌坛,《战地新歌》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