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赵明  费菊瑛 《理论学刊》2005,(4):103-106
命运论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便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了一起。儒家主张"知命",道家主张"安命",墨家则主张"非命",他们的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先秦哲学中的命运论。先秦哲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在命运面前必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以其义利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民本理念,围绕着富民这一治国安邦的基本目标而展开。孔子的"节用爱人"、"敛从其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主张,孟子的"制民之产"、"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等主张,堪称先秦儒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最可宝贵的部分,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新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善平  王家芬 《求实》2007,4(12):31-33
儒家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侧重于民、在民与君的关系上由君转向于民、在德与法的关系上注重于德。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传统同时又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新超越,这个新超越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中庸"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多少带点保守、平庸的意思,与其本义相去甚远。"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真正掌握了中庸之道,"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著。子思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学说传承中承上启下,自成一派。后世有"思孟学派"的说法,认为子思受教于曾子,再传  相似文献   

6.
于欣 《理论学刊》2005,(11):124-125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论传统,同时借鉴法家的学说,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旨在实现国治民安的仁政德治。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强化初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研究董仲舒的“德”的思想,对于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以及认识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德为“三纲五常”之伦理道德“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指明了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时所应持有的根本原则。自孔子起的先秦儒家就非常注…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即所谓"天道观"而言,儒家,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原始儒家对人的认识——即所谓"人道观"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儒家伦理中"以人为本"的色彩是非常浓厚的。人的存在及其文化创造是儒家的基本关注之点。儒家价值观即展开于与之相涉的一系列关系中。孔子提出了仁道的原则,其思想以"仁"为核心,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何谓"仁"?孔子  相似文献   

8.
顺亲、隐亲和谏亲乃是考察儒家孝道的三个重要价值维度。其中,如何化解顺亲与谏亲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的矛盾,成为当前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重大理论课题。理清蕴含在谏亲中的实践智慧,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道路。在谏亲过程中规范亲子双方对"辩"这一难题的态度、方式和行动折射出儒家思想丰富的实践智慧内涵。正是基于实践智慧的力量,顺亲和谏亲在儒家孝道的践履中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对于亲子双方的自我实现、通达有德性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侯艳芳 《学习月刊》2011,(16):45-46
信奉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不是荀子的独创,而是继承前人思想观念的结果。当然,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继承的是孔子与孟子两位大儒关于天概念的思想。一、人之命在天孔子主张"畏天命",君王的统治要"则天",即施"仁",所以他提出了围绕"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孟子  相似文献   

10.
孔子"孝"思想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其精华,发挥孔子"孝"思想及其平等博爱、教人从善、珍爱生命的道德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孙波 《求实》2008,(5):24-27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从当时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特征和内涵的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要注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孔子在《论语·季氏》提到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精髓,对于组工干部加强品德修养、规范言行举止、树立良好形象,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7,(12)
<正>儒家有"六经",孔门有"六艺",其重合者为礼与乐两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儒者而言,礼乐不只是一种技艺或文献,它甚至常常被视为儒家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的代名词。礼乐文化流传至今,最重要的文献,即为《礼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自此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相传西汉经学家戴德与戴圣叔侄搜集先秦至西汉早期的相关文献,各自为五经中的《礼》编了辅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观念中有"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但同时也不排斥"大义灭亲",孔子既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说过"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人是情感的动物,当亲情和法律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本刊记者专访了2017年度"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获得者,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郭齐勇。  相似文献   

15.
百善孝为先     
正儒家经典著作《孝经》"开宗明义章",讲述了孔子与曾参就孝道进行的一次谈话。孔子问曾参:"古代的圣明君王有高尚的品德和重要的思想,用来归顺人心、和睦百姓,使举国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那是什么品德和思想吗?"曾参回答说不知道,于是孔子指出:"那就是孝啊!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孝道产生……孝道,从侍奉父母做起,在侍奉君主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张德苏 《理论学刊》2008,(4):100-104
孔子的人欲观是极有特色的.在对人欲的认识上,孔子不以是非看人欲,而把它当成客观存在.孔子主张的对人欲的治理途径不是如现代社会所主张的那样制定繁密的法律"治行",而是走"治心"的道路,且孔子的"治心"又不是宗教思想的"禁欲".孔子的人欲观可概括为:承认"人欲"而"治心",提升人心而不"禁欲".孔子治理人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满足欲求,节制欲求,提升欲求,达到欲与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三不欺"体现了古代三种不同的管理之术和从政风格.历代的循吏、能吏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和发展着"三不欺"的吏治精神."不能欺"之政的实践者,以精明强干、注重效率为特色,这是官场"吏道"的精华."不忍欺"之政的推行者,通常是服膺儒家德教学说的官僚."不敢欺"之政的精髓,明显与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有渊源关系."三不欺"本来是指"官"与"民"的关系、"长官"与"属吏"的关系,曹魏的大臣把它升格为君臣关系.他们把"不忍欺"之政,提到了理想"君德"的高度,是在呼吁最高统治者改弦易辙,摒弃以权术和严刑御臣治民的时弊,恢复仁厚宽恕的吏治政风.思想家、政论家论政,不应该过分注重"切于时用",而应该以"理想化"的理论设计为出发点,借此可以发挥矫正时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产生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迸发出耀眼光芒。就哲学思想而言,儒道两家各有侧重。孔子重视"仁"的思想。老子哲学则不然,"天道"受赞扬,"人道"遭贬损。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践行内容,曾一再被历代学者所论述.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儒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忠恕"之道,植根现实语境进行现代反思,才能形成学理与践行之间的持久张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行为主体、思维方式、逆定理、原则边界进行现实反思,作为民族本土文化精华的孔子"忠恕"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秦元 《理论学刊》2003,(2):150-151
颜之推的"贵学"思想吸收了荀子等先秦儒家的相关传统,又表现出了更鲜明的实用特色.他根据时代特点,从个人的内在需求而非仅从安邦治国的理念出发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批判了南北朝的浮华学风,突出强调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