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智慧的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究,"四个全面"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意蕴:在认识论方面,展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与时俱进的理路;在价值论方面,显露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以人民幸福生活为价值目标的导向;在方法论方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普遍联系、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历史发展的原则来分析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难题。循此理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成果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已有充分条件进行构建。其根据在于: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共同的学术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中国哲学密切结合产生的学术新说,它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有了系统性,奠定了成为学科的坚实基础。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要坚持尊重思想客体的原则,总结历史发展的原则,合理逻辑整合的原则,多样化中趋同的原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核心是把“一般实践”和“具体实践”统一起来的新实践论,其展开的主线依次是以中国这个现实世界为对象的实践论的世界观,以中国的改造和中国人民自我改造之统一为实质的“广义认识论”,以引导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的新历史为使命的“历史创造论”。  相似文献   

3.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在艾思奇看来,基于民族解放和民族救亡的总问题所构建的新哲学,就是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紧要的是推动这一哲学思想的中国化、现实化。艾思奇梳理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著作及其观点,强调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艾思奇"构建"了包括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观等在内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并为其大众化铺平了道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并再次告诫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这些论述,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探索和总结,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关于认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希腊哲学中,对认识论的相关研究都是依附于主体论大厦;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认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关于认识论的比较分析,理解认识论发展的轨迹并深入把握认识论的理论实质和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1905年失败起义时期,受马赫主义的传入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以及波格丹诺夫修正主义的思想泛滥,列宁着重从哲学的认识论上总结俄国实际经验教训和"物理学革命"成就,深刻批判了马赫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从而使列宁的哲学理论活动从历史领域转向认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哲学观导致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错误地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错误地把全部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错误地将本体论问题等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问题并进行不科学的最高抽象,这是造成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诸多严重失误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9.
治安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要求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学科移植。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移植历史语言学、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认识论原理和管理学理论,并要注意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非理性问题上,非理性主义过分夸大了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国内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则偏重从认识论角度研究非理性,对非理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用力不够。非理性的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日益显露。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一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