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比王弼与郭象在本体论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异同来比较研究二人的自然观。王弼哲学上的核心思想"以无为本"是立足于本体论而建立的。而郭象则对本体论进行了消解,认为自然而然才是万物的本质。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王弼主张自然的即是合理的,名教本于自然。而郭象则主张合理的即是自然的,名教出于自然。着重论证了"合理即自然"到"自然即合理"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圣人人格是历代儒家学者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儒家学者的圣人观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嬗变,特别是在圣学内容和成圣路径的规定上。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尧舜人人学可齐",只因圣人与常人之心本无二致,圣人之知只知天理,圣人之学惟致良知,圣学功夫只要知行合一。显而易见,世俗化的规定是王阳明圣人观的显著特征。透过王阳明的圣人观,结合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后不难发现,针砭时弊,揭露时学误人之实,拔本塞源,力倡回归圣学之事,乃是其所蕴含的真正旨归。  相似文献   

3.
李迪 《学理论》2013,(2):32-33
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孟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代表着最高的智慧、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孔孟的圣人观,对理解孔孟的哲学思想,认识儒家学说的深刻内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当代人的人格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圣人崇拜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现象,影响深远而广泛.圣人崇拜的产生既与生产落后所造成的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直接相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性本善的基本观点密不可分.圣人崇拜对于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曾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敬畏心     
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释义】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有德有位之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而无所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似文献   

6.
王艺菲 《学理论》2012,(12):140-141
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究竟是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或者说,这种逍遥游的自由自在的至高境界究竟存不存在?"无待"与"有所待","圣人"因其"无为""无己"而成"圣人"。  相似文献   

7.
德才关系     
《求知》2017,(4)
<正>"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司马光《资治通鉴》【译文】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用人时,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原因何在?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  相似文献   

8.
《瞭望》1986,(43)
黄河,以其危害巨大而闻名世界。但在中国人民的治理下,黄河已度过第四十个安澜之年。“圣人出,黄河清。”这“圣人”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9,(12)
魏晋玄学由汉末的清谈、清议发展而来,是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哲学思潮。魏晋玄学在主观上是为了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而在客观上却宣扬了老庄思想。郭象就是魏晋玄学发展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其注解的《庄子》可谓独步千古,也使他成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王震亚 《民主》2012,(2):15-18
在20世纪的中国,能有幸与两千年前的孔圣人相提并论的人物屈指可数。鲁迅是一位.被毛泽东称之为“现代中国的圣人。”陶行知是另一位,亦被尊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当今一圣人”(董必武语)。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5)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有不可识、不可道,独立周行无所不在和无为而又无不为等特性,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寻道的途径的特殊性。《道德经》中人们寻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和对社会中圣人的效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而法道之"空虚"和"无"之用;法道之上善若水;法道之复归本源和法道之守中。对社会中的圣人的效法主要有:法圣人之无为而无不为、为腹不为目和深不可识。  相似文献   

12.
江南尘 《学理论》2008,(9):80-80
“满街都是圣人”,来自朱熹。这位著名理学家看到泉州浓郁宗教文化氛围后,大为感叹,便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由李叔同书写的匾牌,还留在开元寺山门之前。这是宋代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外其身而身存":爱国乃官德之支柱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爱国主义的情怀、理念和精神,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和激情满怀的赞美。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指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民众的利益之后,且不在功名利禄上与人相争,天下偏偏拥戴他们为领导和领袖。圣人在维护公平正义和民众利益的事业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永远活在天下人的心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不近女色的圣人.因为是圣人,他就装作"贤贤易色",告诫"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见到卫灵公和夫人同坐一辆车,从市上走过,便讽刺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相似文献   

15.
蕴涵 《学理论》2008,(17):87-87
读书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怡情益德。古言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传记,激励着我,充实自己的人生;读书使我心地思善、为善,  相似文献   

16.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经典诠释,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相似文献   

17.
史鉴 《瞭望》2000,(41)
在10月1日,罗马教廷不顾中国政府、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在圣伯多禄广场将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此举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严重关切并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梵蒂冈的“封圣”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次封为“圣人”的是些什么人?为什么会招致中国政府、全中国人民和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呢?让我们看看这场闹剧所包藏的险恶用心。 本次梵蒂冈所封的120名“圣人”中,绝大多数人是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义和团运动期间死去的。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凭借武力强迫清政府签定了…  相似文献   

18.
何满子提出,人、作家应有人的庄严感,以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看来,是戴不上“等级观点的残余”和“圣人之徒”之类的帽子的。即如吴颖同志,恐怕也不见得会随意侮辱自己的父母亲朋以及他所敬爱的什么人;也决不会是自己的大大被人辱骂时反而兴高采烈、欣然接受的;人们也不能据此而论定吴颖同志为“圣人之徒”,或有“圣贤之徒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孙振民 《理论导刊》2008,(6):124-125
圣人思想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内圣外王之道,几乎涵盖了儒学关于做人的道理和治国平天下方略的全部意蕴.内外兼侈,圣王一体,和谐共生,乃至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本文试图把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与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研究,纳入当代和谐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重构的大视野.深入挖掘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化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宋代的“情迹”审讯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司法制度的日臻完善、案件审理程序的严密及司法办案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情迹”审讯法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在当时及后世的侦审办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侦查讯问应当汲取其精华,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