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望  张国强 《学理论》2015,(5):58-60
受众对应急广播所持有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利用媒介进行防灾救灾战略的实施。因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两种手段,进一步了解基层受众在广播使用中的习惯及应急管理者面临的困难;通过对样本地点的选取来窥视关中农村乃至全国农村的应急传播现状,这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作为应急广播的研究者,我们力图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深化拓展,更为直观地展现出农村受众以及管理工作者对于国家应急广播网络建设的直接态度,希望对应急广播的建设提供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2.
刘士文  向鑫 《党政论坛》2013,(23):14-16
群众路线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确性不是先验地设定,而是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在同各种错误群众观的斗争中发展并显示其真理性。但是,当前我们几乎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作唯一的群众观向宣传教育的受众灌输,使不少受众在面对不同群众观时疑惑无措。  相似文献   

3.
彭静 《学理论》2010,(13):165-165
虎年春晚,狂打"亲民牌",却难免恶评如潮。归根结底,其失败,是过度藐视艺术规律与低估受众欣赏水平的产物,是盲目追求宣传效果与模式化受众心理的产物。然而,全国人民清醒的判断与最为及时的愤怒,恰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艺术所需的受众早已成长起来,这也是市场经济之下培育出来的重要力量,愿这股力量成为艺术杰作诞生的最好支撑。  相似文献   

4.
许敏佳 《学理论》2010,(25):164-165
播客诞生以后,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角色界限,开创了新的网络传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草根"受众的需要。但由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复杂性和匿名性给播客的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播客的运行,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治社会,作为大众传媒,既要保障知情权。即让受众享有知道更多有关国家管理、行政实施、社会万象等等诸多情况的权利。又要保障隐私权。即受众不希望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情况被别人过为关注的权利。二者之间势必产生矛盾与冲突。如何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强调,一方面应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应严格限制隐私权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张劲松 《学理论》2010,(21):168-169
在电影艺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冲突”和“悬念”在电影的拍摄中、情节的处理中,一直是导演们增强电影故事性、吸引观众的有效途径。“冲突”:设置好各种矛盾冲突是影视作品情节的基础。影视文学或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艺术体现。“悬念”:一方面,迎合了受众的好奇心理,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受众对事件的后续发展关注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正>基层宣传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好基层宣传工作重在获得受众的关注。要满足受众注意力需求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交融的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受众的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关注至关重要。基层宣传直面群众、直面矛盾,更要找准受众的注  相似文献   

8.
大众社会理论是把握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一种理论观点,并且曾经影响了人们对大众传播受众和效果的认识,形成了相应的受众观和效果观。在今天看来,大众化的受众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但对于走市场化路线的商业媒体而言,积极应对受众的分众化倾向,更有利于其媒体的准确定位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细分受众群一般有六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受众群对信息的需求千差万别,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当下媒体的当务之急。大众传媒正急切寻求细分受众群的最有利方法,力求对公信力提升产生影响。通过热线细分受众群提升传播效率、培养受众与广告客户的品牌忠诚度等成为传媒细分受众群的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陈曦 《学理论》2010,(8):42-43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我国媒介盲目移植后现代主义,几乎以受众为其唯一的标准,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低俗的消费文化几乎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此,媒介从业者应该当好把关人,严格过滤和剔除庸俗、颓废的内容,并倡导媒介教育功能,培养受众辨别能力,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蚀,提升其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末期起,韩剧以惊人态势席卷亚洲,迅速征服中国观众的心,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在不经意间成为2014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那么,韩剧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其制作过程高度重视受众需求,内容关注百姓生活点滴,保留蕴藏大量传统文化。其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要设置好我们的文化框架、文化战略;挖掘、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创造性地表达、创新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刚 《学理论》2010,(15):166-169
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然而,互联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这已被严峻的现实所证明。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努力掌握互联网这个新的认识工具、交流工具,特别重视互联网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3.
马香丽 《学理论》2014,(1):191-19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下高校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媒介环境,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刻,而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新媒介的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特点,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具体特点,探索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陆晨琛 《学理论》2012,(23):173-174
聊城八角鼓是流传在聊城、临清地区的颇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经过对聊城八角鼓发展过程以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聊城八角鼓面临着观众日趋老龄化、地方特色削弱、时代性缺失、后继无人等诸多问题,虽然国家有保护,但是受众人群没有定位,或者说是已经失去。聊城八角鼓是聊城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是研究运河文化的活的资料,我们必须加强对聊城八角鼓的保护与研究,使得聊城八角鼓的音乐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在21世纪进一步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5.
话语是影响受众、特别是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主要因素,接受什么样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塑造什么样的人。学生工作中,我们也要重视话语权的作用。只有正确把握了话语权,才能在学生工作中把握主动,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导向。开展学生工作要积极利用新兴传媒引导话语权;利用传统主流媒体把握话语权;重视日常管理中的话语权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受众是传播反馈的核心环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接受效果。创新扩散论是从受众视角研究传播效果的理论。因此可以尝试运用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原理,探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根据创新扩散论的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大众传媒仅是产生传播效果的一种中介因素,根据创新扩散论的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利用大众媒介传播的基础上,还要辅之以人际传播的形式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闻解读”正在成为新闻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词。其主要目的是对新闻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受众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解读,是在新闻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适应受众深刻理解新闻内涵的需要而产生的。新闻解读的样式繁  相似文献   

18.
彭志瑛 《学理论》2013,(15):229-230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因而也要遵从人类交际的规律,即最佳关联性。字幕译者解读影片时,分析源语对白和源语受众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在动态编码时,预测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语境,试图生成与受众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目的语字幕,让其以适度的认知努力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最终实现原影视制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译例分析发现,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都是基于最佳关联的考虑。最佳关联视角对影视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邱少明 《党政论坛》2013,(23):41-42
作为无事实凭据的传闻或杜撰的消息,谣言古已有之,最早见于先秦《吕氏春秋·察传》。当下备受诟病的网络谣言,即依托互联网而产生、蔓延的虚假不实之言论。概言之,催生网络谣言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多样,不过,我们尤须重视受众心理这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政策传播带来了可用渠道多元化的便利,也提出了如何优化传播资源配置以适应公众行为变化等问题,并最终关系到传播效率和"信息鸿沟"的变化趋势。本文运用2016和2018年中国19个城市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公众使用的政策传播渠道总体上确实呈现出了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在使用渠道数量偏少的受众中,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传统渠道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政策传播作用,而新媒体渠道是主要竞争者;在使用渠道数量较多的受众中,渠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水涨船高"共生现象,但这种现象仅在占比较少的受众身上得到了体现。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转变既与受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和沟通能力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受众在政策沟通中从被动性到主动性的角色转换。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政策传播渠道间竞争与共生现象的边界和联系,也对理解融媒体时代政策传播效能变化的内在机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