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针对清明节假,有部分媒体对高校学生清明假期是否扫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大学生清明不扫墓。更多的学生在节前就已筹划好旅游、逛街、访友之类的活动,鲜有人安排扫墓或祭奠祖辈。对于不去扫墓的原因,学生们的答案各式各样,比如有父母代为扫墓,不需要自己去;祭奠重内心不在乎形式等等。无论什么原因,这一代年轻人对于亲身祭奠祖辈的意识已渐渐淡  相似文献   

2.
孔悦 《江淮法治》2012,(8):26-26
近期针对清明节假,有部分媒体对高校学生清明假期是否扫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大学生清明不扫墓。更多的学生在节前就已筹划好旅游、逛街、访友之类的活动,鲜有人安排扫墓或祭奠祖辈。对于不去扫墓的原因,学生们的答案各式各样,比如有父母代为扫墓,不需要自己去;祭奠重内心不在乎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3.
据《江南时报》报道,南京市某区纪委在3月25日下达的禁令中明确规定,如有干部私用公车扫墓, 将由公安部门吊销违规驾驶员驾照3个月。 每年清明前后总有一批领导干部动用公车扫墓,老百姓对此十分不满。为了严肃政纪,该区纪委在清 明前夕使出这一"杀手锏",力度不可谓不大。在"吊销驾照"面前,想必会有不少人放弃公车扫墓的念 头,老老实实和大多数百姓一样自个儿花钱去祭奠亲人了,这个禁令应该是受人欢迎的。 且慢欢迎。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不妨用稍显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禁令。笔者认为,暂且不说干  相似文献   

4.
一位留学异乡的博学青年刘鹏突遇车祸,顷刻之间客死他乡。年迈的父母在经历丧子之痛的同时。却与同在忍受丧夫煎熬的儿媳妇对薄公堂.争夺对亡灵的“第一管理权”。这场由“亡灵之爱”引发亲人之间的诉讼官司.在我国尚属首例。也在当地备受人们关注。那么。最终法院将如何判决这个尚存法律空白的侵权诉讼呢?  相似文献   

5.
一位留学异乡的博学青年刘鹏突遇车祸,顷刻之间客死他乡.年迈的父母在经历丧子之痛的同时,却与同在忍受丧夫煎熬的儿媳妇对薄公堂,争夺对亡灵的"第一管理权".这场由"亡灵之爱"引发亲人之间的诉讼官司,在我国尚属首例,也在当地备受人们关注.那么,最终法院将如何判决这个尚存法律空白的侵权诉讼呢?  相似文献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通过扫墓、烧纸钱、祭祀焚香等习俗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先祖的哀思.民间扫墓祭祀活动的增多,加上春季风干物燥,使清明节成为火灾高发期.每年因烧香、焚纸、点烛、烧荒等引发的火灾事故不胜枚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姜福东 《河北法学》2008,26(5):108-112
从风俗习惯的视角来看,祭奠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孝。历史上,由于礼这种大传统的存在,祭奠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法律属性。现在,祭奠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规范,在小传统的意义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用。从法权的视角来看,现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祭奠权为一种具体的法定权利。司法过程中,法官可以基于法律原则,对祭奠权作为一种身份权的推定权利进行正当性论证,以之定纷止争。对祭奠权纠纷现象,我们既要肯定其弘扬法权的历史进步性,也不可否弃自己的东方经验。  相似文献   

8.
谢晖 《法商研究》2015,(1):44-53
从法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权利体现了人们交往行为中的利益结构关系。新型权利是在国家实在法上没有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因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而经司法裁判认可或者尽管未经其认可却被社会普遍默认和接受的权利。从祭奠权诉讼和网名权诉讼中可以看出,新型权利生成的直接社会根据是习惯以及从习惯中提取出来的习惯权利。在新型权利生成过程中习惯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既可以从传统习惯角度观察,也可以从新习惯角度观察。新型权利生成的救济方式是基于习惯的权利推定。无论是社会的权利推定,还是国家的权利推定,都建立在有关权利的习惯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祭奠作为一种礼俗,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但就祭奠权的相关规定我们在中国的立法中找不到关于它的规定,在多数国家的立法里也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但与祭奠有关的民事侵权诉讼却不鲜见。多数法院和法官奉行的是,只要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民事纠纷,就不敢作出裁判,因此使这些纠纷任其发展,无法得到司法裁判的裁决,受到侵害的权利无法得到司法保护。本文将通过个案分析介绍我国祭奠权受侵害的现状,并以比较研究方法为主,阐述适合我国祭奠权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商人谢益元做梦都没有想到,当他向法院申请国家赔偿时,却因不讲“诚信”而被拒绝赔偿,因他答应法院“自愿放弃要求国家赔偿的权利”才获得无罪判决。  相似文献   

11.
祭奠是权利吗?如果是,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学界在理论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且现有的分析均建立在抽象的逻辑和推理基础之上.因而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对祭奠进行再考察、再审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从西方历史文化语境看,祭奠主要是一种自然权利.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看,祭奠不仅是一种伦理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法定义务.进入近代后,受西方法律理念的影响,祭奠的法律属性开始历史性地嬗变,向现代化转变并最终成为一种权利.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法律现象,对弄清当下一些纠缠不清的法律问题,对法治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1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按湘西风俗,这一天家家要做蒿菜粑,以祭奠亲人的亡灵。一大早,地处雪峰山脉东部的均坪镇长坪村炊烟袅袅。女人们推磨的推磨,洗蒿菜的洗蒿菜,一片忙碌。此刻,在村头一栋低矮的瓦屋里,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正坐在门槛上发呆,那旋转的磨盘似乎勾起了他们遥远的回忆。突然,随着一群细伢子的嘻笑声,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人趔趔趄趄地直奔二老跟前。他怔怔地看了老人一会儿,便“扑通”一声跪倒  相似文献   

13.
正"缩水"真是一件很令人痛苦的事情。衣服"缩水"了,穿着不舒服,看着也别扭;工资"缩水"了,精打细算的日子,更是过得捉襟见肘;新买的房子"缩水"了,自然是义愤填膺地找开发商索要。而我,一个女民警,自从调到督察大队上班,竟然发现我的节日开始"缩水"了,而且是严重"缩水"。2010年7月,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督察大队。一个多月后,我在新的岗位上迎来了第一个节日——中秋节。按照以往过节的惯例,这些传统节日我和爱人是双方父母兼顾,中午到我父母家过节,晚上则是去他父母家。娘家、婆家一碗水端平,大家皆大欢喜。可是那年过节的前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郭先生和妻子(前妻)原来一直住在郭先生父母家(房产证是郭先生母亲的)。如今通过法院调解离婚,郭先生答应她离婚不离家,她还可以在郭先生父母的房子里居住。现在,郭先生想问一下,他的前妻还有权住他父母家里吗?  相似文献   

15.
国际民事管辖中的选购法院与选择法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民事管辖中,选购法院与选择法院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本文拟对这两种制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略作探讨。一选购法院(forum shopping),又称挑选法院或择地行诉,它是指原告选择某一他认为可能会作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或裁决的法院进行诉讼。选购法院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以下两个方面则是其主要的:1.对某一国际民商事案件,不同国家的法院都有管辖权;2.对该案件不同国家的冲突法会适用不同的准据法从而得出互相矛盾的判决结果。正是基于国际社会法律不统一的这种现实情况,原告在选定起诉法院时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他可以挑选一个对他有利的法院去提起诉讼(包括在诉讼程序上或判决结果上)。由于原告在有管辖权的几个法院中选择起诉法院的权利是各国立法和国际公约所赋予的,因而从表面上看,选购法院这一活动并没有违反任何一国法律的明文规定。正因如此,在早期,许多人并不认为  相似文献   

16.
原告:黄萍、昶亮被告:黄险峰诉讼请求:确认原告与被告之间无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开庭时间:2006年3月30日上午9:30审理法院: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临近开庭,因为旁听队伍庞大,法院不得不临时换了一个大法庭。原告代理人首先出现在法庭上,他刚刚坐稳,就被记者们层层围住。但他拒绝采访,走出了法庭。再次回到法庭时,他简单地回答了几个问题后,便再三请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隐去原告的名字。因为堵车,被告姗姗来迟。9点45分,在表姐和朋友的搀扶下,他艰难地走进法庭,和代理人(他的表姐)同时出现在被告席上。被告:我不姓黄,我是昶险峰开庭…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法院办案过程中,经常出现原告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后,法院经审查后发现,被告下落不明,起诉材料无法通过直接送达或邮寄方式交给被告。无奈,法院通常会选择在人民法院报或者其他报纸上刊登公告,试图让被告知晓起诉内容,从而于指定时间到庭应诉。但法院用来刊登公告的报纸通常被指定为《人民法院报》,而该报的阅读对象主要是法院系统人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专业性强。作为普通民众的当事人是几乎不可能看人民法院报的。此外,人民法院报刊登全国范围内法院的公告文书,报纸公告栏里各法院的公告送达排列的密密麻麻,即便深爱法院报的读者也不会花时间去看公告,更何况当事人。故而本文就一问题展开分析,尝试用更好的方式来实现诉讼文书的准确、及时送达,保证当事人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18.
胡岩 《法律适用》2012,(6):112-1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我国面临着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也对法院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量新型案件对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最近几年各地法院遇到的所谓"祭奠权"的案件。对于这种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变化而产生的案件应如何处  相似文献   

19.
错位     
袁赢 《法治纵横》2011,(11):42-43
他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忧伤与快乐总归是由他自己来决定的。而他,所有的忧伤大约都来源于自己的怯懦吧。比如说。一个人平生第一次进酒吧,喝酒,和女人调情。对一个男人而言,差不雨多就是长大了的意思,那么,他一定会记得那家酒吧的名字。偏偏他。无数次试图梳理那个夜晚的经络,然而却想不起那家酒吧的名字,眼前只是灯红酒绿中闪烁的人影。  相似文献   

20.
对于40岁的乌波来说,从被取保候审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奔波在法院和检察院之间.为了要一张法院对他的判决,他每次见到法官后都会说:"你给我判刑吧,我不愿意以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来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