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魏莉 《行政与法》2003,(10):100-102
《社会主义宗教论》的核心命题是深刻理解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山政策。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强调团结广大信教群众。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们党始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动摇,表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研究宗教问题的群众性与宗教政策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的宗教仰自由是世界各国宪法普遍确认的基本人权,我国宪法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也予以确认和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行使,如同其他公民权利的行使一样,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此文认为,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限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1)宗教活动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得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2)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3)宗教活动不得破坏国家现行政治制度;(4)宗教活动不得破坏社会秩序;(5)宗教活动不得干预国家教育;(6)宗教活动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公民的身体健康;(7)宗教团体必须依法进行登记才能进行宗教活动;(8)宗教活动需要在法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范围来看,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其成文宪法保护具有普遍性。各国成文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有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宗教或信仰自由等不同的表述,但从更宽泛的信仰自由角度规定该权利的做法最普遍。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本性是信仰自由,是主体自主选择性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4.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虽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相关法律也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幼儿园也不例外。但是,本文发现宗教正以另一种潜在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儿童,即隐含在经常被用作儿童教育资料的民间故事、歌谣中,这些故事源远流长,并广受儿童喜爱。但是,这些宗教思想是为何隐藏在这些故事中?这些思想是否被教师及儿童意识到?他们又对儿童形成了什么影响呢?基于以上思考,本文结合查阅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并为民间故事在幼儿园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姚甲芳 《法制与社会》2011,(35):253-254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时,如何更好的将宗教事务纳入到法律规制下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选择。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既可以充分有力的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实现,更可以有效地协调宗教与其他社会关系。然而,目前我国的宗教法制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宗教立法在宗教法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宗教立法的不足,借鉴域外相关立法经验,对我国宗教立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宗教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洛克在《论宗教宽容》中系统而明确的阐述了宗教宽容观念,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和政教分离原则。只有正确的解决宗教间冲突才能有效的缓和国际间民族和宗教的冲突,同时,我国也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重新审视宗教功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曾经热议的“宗教生态失衡”现象,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问题之一。表面上,这一问题源自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它实际上却是宗教信仰方式以及神人关系与社会结构间彼此互动机制的差异造成的。正是这些差异影响到了不同宗教及其信仰方式、不同信仰行动者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宗教的发展程度。以往学界基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的概念之争、集中在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强弱大小之间宗教生态关系的讨论,实际上掩盖了中国宗教信仰方式的社会本质。以法治化的处理方式来平衡或协调不同宗教间的互动关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宗教活动较以往更为活跃,成为当前部分地区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调查表明,农村宗教活动具有四个方面特点: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相互掺杂;农村宗教具有活动上的隐蔽性、信仰上的功利性和实际生活中的"不自由"。  相似文献   

9.
宗教法是宗教法学的基本概念,决定着宗教立法的基本内容,关系着宗教法学的研究取向.作为沟通国家立法与宗教规范的中间概念,是调整宗教社会关系、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及社会和谐的基石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主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忽略了中国文化多元语境下宗教法内涵的理论探讨和归纳,相关研究呈现出碎片化、自说自话以及罔顾时空语境变迁的特点.相对而言,西方学术界对宗教法的界定和使用颇具创造性.造成这样的结果既有学术传统的原因,又与中西学界对时空变迁的整体把握和关注力度有关.因此,重新检视宗教法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宗教法概念的界定应当立足于中国一体化之下多元族群、宗教、教派的具体时空语境,应当具有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度,在中国语境下,宗教法是指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调整宗教社会关系的有关国家法律规范与制度的统称.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宗教组织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在确认宗教组织与国家之间关系方面的几种模式,包括政教合一模式、政教分离模式、国教模式、政教合作模式、国家控制或主导模式。从我国目前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宗教组织的规定来看,我国目前宗教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大致上属于国家主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宗教组织可以依法设立并且必须依法活动,国家对宗教组织的活动可以实行依法监督,同时在必要时对宗教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给予关注和必要的支持。就相关的法律规定而言,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比较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但在一些地方性立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多民族国家,各种宗教源远流长,有漫长的历史沿革。除道教,民间宗教等本土宗教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世界性宗教也都先后在华夏大地上安家落户,并以其特有的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适者生存“金律”的制约,在民族化、本地化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宗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早期北美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寻求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移民们在各个殖民地却建立了官方宗教,禁止其他形式的宗教信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美国从建国开始就确立了政教分离的法律原则。即使如此,宗教与政治一直纠缠不清、难舍难分,虽然形式上分离,但是却成为现实世界的一对伙伴。在建国后短短数百年时间里,美国人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有些人称之为“市民宗教”①的宗教模式,它虽然带有宗教的色彩,却没有明确的教义。它是政治活动的产物,并成为政治与宗教间独特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3.
非法宗教活动近年来较突出,对此,党委以及统战、宗教、公安等职能部门十分重视对宗教活动的调查与掌握,对宗教活动分布情况、人员、活动范围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遵循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基本政策,坚持“三自”原则,反对地下非法宗教,反对境外渗透,适时开展治非专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我县的情况为素材,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由宪法所确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目前我国的宗教立法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立法主体层次低下、立法形式多元化等;在现实中,侵犯宗教团体合法权益的现象也多有存在。本文所探讨的宗教法人制度所提供的是宗教治理的一种方式,对宗教法人制度的基本原则及意义、宗教法人的特殊性、宗教法人成立的条件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章民 《河北法学》2008,26(1):100-105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常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相互交错,具有特殊复杂性。宗教工作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于国于民意义重大,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理应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充分保障。因此,站在刑法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在司法认定中明确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并针对刑事立法中存在问题提出立法完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该否信仰宗教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又提出"大学生不应该信仰宗教"。这看似自相矛盾,其实不然。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7.
80罪犯是否有宗教信仰自由?问:我的侄儿最近被判刑入狱,他是一名基督教徒,请问,罪犯在监狱里是否还有宗教信仰自由?(河南蔡绍基)答:首先应当肯定,罪犯有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其主要含义是,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属于公民的个人信仰,受法律的保护。在监狱服刑的罪犯虽然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监狱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对宗教的认知经历了从政治认知到文化认知的转变,还将转变到融合上述两种认知的治理认知。基于需求溢出理论双层公共事务观,涉及宗教的治理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国家对宗教的直接治理,即把宗教作为治理对象的治理;第二层面是国家利用宗教对社会事务的治理,也就是把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即把宗教组织作为治理主体)而对社会事务的治理。其中,前一治理层面强调国家在治理方面的主体性,强调国家以公共利益原则为依归,依法管理宗教组织及其信众,以防范或抑制宗教的消极面;后一治理层面强调宗教(包括宗教组织及信教人员)在治理方面的主体性,强调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权保障下充分利用宗教在心灵治理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发挥宗教的积极面。同时,以公共利益原则协调双层治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性,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层的发掘,对发展丰富旅游项目、促进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庐山宗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了庐山宗教旅游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对科学、有效地开发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91,(4)
宗教与宗教信仰,历来是个极其复杂极其敏感的问题。世界总人口中,信教者比例占60%以上。现代各民主国家对此均持宽容慎重态度,并且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中加以确认。我国亦如是:1954年宪法第8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1975年宪法第28条和1978年宪法第46条分别规定,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