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阿碧 《检察风云》2013,(4):41-43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决定明确规定:"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此次立法对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进行保护,特别将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安全的保护提升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司法业务文选》2013,(Z1):83-84
1.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自2012年12月28日起施行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特作如下决定:一、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  相似文献   

3.
帅恒 《检察纵横》2012,(1):60-6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此次修法,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安全、依法验证等规范,保护公民权利的色彩更加鲜明。但遗憾的是,该法名称仍然沿用了居民身份证法,而不是更具现代法律精神的公民身份证法。  相似文献   

4.
移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和保护的必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还不够完善,文章通过研究现阶段移动网络时代背景下存在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现状和完善法律保护,以期进一步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问题也逐一浮现,比较典型的就是网络个人信息的保障问题。本文指出针对我国现在网络的发展情况,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亟待需要解决。因此,法律应该扮演好主导角色,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底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此次修法,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安全、依法验证等规范,保护公民权利的色彩更加鲜明。但遗憾的是,该法名称仍然沿用了居民身份证法,而不是更具现代法律精神的公民身份证法。  相似文献   

7.
阿计 《政府法制》2012,(2):39-39
2011年10月底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此次修法,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安全、依法验证等规范,保护公民权利的色彩更加鲜明。但遗憾的是,该法名称仍然沿用了居民身份证法,而不是更具现代法律精神的公民身份证法。  相似文献   

8.
杨立新 《法律科学》2013,31(3):147-15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制裁侵害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侵权行为的原则,对于侵害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行为是一般侵权行为,《决定》列举的侵害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应当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关于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确定构成要件、举证责任以及相应的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指出:在我国因能够采集到公民身份证信息的机构疏于管理和一些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致使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非常严重,已经在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商务人士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信息的“非正常”现象,甚至以此为赢利点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信息倒卖”产业。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保护体制十分脆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千扰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鉴于此,我国的权力部门针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加大了立法和执法的保护力度。本文针对湖北省武汉市关山街社区的研究旨在于为我国的立法工作提供实证性支持。  相似文献   

10.
浅议网络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导致网络中个人数据信息隐私权更容易受到侵犯,网络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更加迫切。本文分析了网络中个人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各种现象,借鉴国外的相关保护经验,对我国网络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拒绝、排斥任何未经法律批准的监视、窥探和防止个人私生活秘密、个人数据被披露的权利。当硕大无比的网络空间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便利的时候,无论主权国家、法人,自然人都将面临信息控制权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重视网络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既要教育网络用户注重隐私权的保护,又要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个人隐私权的主要对象是个人数据。  相似文献   

12.
张丽 《法制与社会》2010,(33):50-51
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生活便利,与此同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日益频繁和严重,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成为进入人们视野的新型问题。本文将立足我国实际,并借鉴国外有关信息安全的立法经验,探索对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国家安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在维护传统国家安全要素的同时,依靠法律的手段构筑一条"网络长城"以维护我国的信息安全已势在必行。总结我国信息安全的立法历程,剖析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的对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随着英特网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打击日益严重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虽然该修正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会遇到执法上的困难.本文围绕该规定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电话就“接踵而至”;孩子还未出生,手机已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这样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对此类问题寻根究底的同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也暴露在公众面前,如何保护好此类信息,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社会数字化转型使得个人信息的外延与内涵呈现多元化扩张的态势,在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出现了新问题。作为狭义的、纯正的网络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行为方式、犯罪对象及网络黑产的认定障碍,导致犯罪治理的效果不佳。前置性行政标准模糊、司法解释周延性不足、个人维权机制无力是削弱当前犯罪治理效果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呈现的有组织化、集团化和产业化特征,传统的刑事对策不能应对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亟须严密法网,进一步类型化侵害行为,完善相关行政前置标准与司法认定规则。并建议引入刑事合规计划,更好地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和企业发展并行,实现法律规制与行业自律之间的积极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民法上的公民名誉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可见,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受法律的严格保护。本文仅就民法上的公民名誉权问题作些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名誉权的含义及特征我国现已出版的有关民法通则的《讲话》、《讲座》在谈到名誉权的含义时,均认为公民名誉权只是公民个人享有的名誉不受侵犯的权利。即公民就其品德、声望、信誉等获得的社会评价。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作为一种完整的名誉权,其含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电子身份管理制度构建需应对挑战的基础上,剖析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发展瓶颈,构建基于我国国情的互联网电子身份管理模式,探讨该模式可能引起的运作机制、信息安全保障、个人隐私权保护和法源依据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