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允升字云阶,陕西长安人,清代著名法律家,是中国近代法制改革的先驱者。他生于嘉庆25年,卒于光绪27年(即公元1820~1901年)。咸丰6年(1856)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光绪6年(1880),应召为刑部侍郎,19年(1893)、26年(...  相似文献   

2.
《江淮法治》2012,(5):65-F0003
被誉为“淮上名校”的寿县一中.坐落往八公山下、淝水之滨的伞闲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它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循理书院。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时任学部大疆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循理书院,创办寿县公学,此为寿县新式公学的开端,也足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  相似文献   

3.
林乾 《中国审判》2014,(4):88-91
法场呼冤 刀下留人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初八这一天,河南省城开封府,刑场上布置森严,刽子手刀光闪闪,法场外的人群黑压压一片。这一天,将要处斩一个抢劫团伙首犯,此人名叫胡体安。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初,改革法律的呼声已遍布朝野。时值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逼得皇帝太后“西狩”。妄自尊大的大清帝国蒙受了奇耻大辱,威风彻底扫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在西安流亡的慈溥太后宣布筹办“新政”,发布了“变法”上谕。当时的中国,改革法律已成必然之势。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号寄簃,清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年)中进士,留在刑部补官,开始专攻法律之学。而后历任天津知府、保定知府、山西按察使、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刑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  相似文献   

6.
唐律     
唐代法典的总称。唐代建立全国政权后,曾以隋代的《开皇律》为蓝本,先后制订三部主要的法典。即:(1)《武德律》,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行。(2)《贞观律》,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颁行。(3)《永徽律》,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相似文献   

7.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的作者是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戚继光 (公元 15 2 8年~ 15 87年 )的先辈世代居住山东东牟 (今蓬莱及其以东 )。自幼跟随曾在山东登州 (今蓬莱 )任指挥佥事的父亲习文练武 ,青年时数次带兵到蓟镇戍守。他成年后的戎马生涯可分为两段 ,一是于嘉靖三十四年 (公元 15 5 5年 )至嘉靖四十二年 (公元15 63年 )在浙江、福建、广东抗倭 ,二是于隆庆元年 (公元 15 67年 )至万历十一年 (公元 15 83年 )在蓟镇练兵。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军事理论和总结战争实践经验 ,先后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部兵书既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光绪洗冤录     
清末光绪7年(公元1881年)7月8日,河南开封。通往刑场的街道上男女老少毕集,一辆囚车载着待斩犯缓缓而来,斩条上写着“伙盗首犯胡体安”。 “冤枉——”犯人突然声嘶力竭地呼喊。 巡抚涂宗瀛听到喊冤声,令囚车停住,从轿子的窗中探出头去,厉声喝问:“胡体安,你既已认罪,按律当斩。冤从何来?” 死犯泪流满脸“大人啊,小民不是胡体安,而是强被冒名顶替的王树文。” 涂宗瀛暗暗吃惊,沉吟片刻后吩  相似文献   

9.
<正> 北宋王朝从真宗赵恒(公元998~1022年在位)统治时起,经仁宗赵桢(公元1023~1063年在位),到英宗赵曙(公元1064~1067年在位)为止,总共将近70年的时间,是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巩固和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和衰弱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确立了一条以“不用新人、务行故事”为原则的  相似文献   

10.
《子虚记》是一部大型弹词作品,全书六十四卷,六十四回,约一百五十万字,作者汪蕖,字藕裳,号都梁女史,清安徽盱眙(今属江苏)人,汪氏于咸丰九年(1859)徙居苏州,同治初年丧夫后依长兄寄居宝应,始着手撰写此书,到光绪九年(1883年)脱稿.历时几二十年,此书除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世界繁华报馆印行过前八卷外,全书从未出版,只以抄本形式流传,因而其全貌鲜为人知,1982年,《子虚记》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九年规划,我校图书馆藏有该书的完整抄本,借此方便,我们承但了它的校点整理工作,期望这部传抄了百余年的弹词杰作,能以较为完美的面目问世。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最高统治者是不重视监察法的制定的,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元明两代,监察法规的制定有了重大进展,尤其是清代统治更加重视监察法规制度建设,然而,监察法规并不能堵住封建社会腐败的漏洞。清代重视监察法规的制定清代的《钦定台规》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监察法规,而且是以皇帝的名义编撰并颁布的。这部法规的编撰前后受到了几代皇帝的关注与支持,曾陆续出台,又不断修订,有乾隆八年(1743年)的八卷本,道光七年(1827年)的四十卷本,以及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四十二卷本等,其中光绪十八年的本子最全面…  相似文献   

12.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累迁至监察御史。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擢枢密副使。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不畏  相似文献   

13.
唐甄(公元1630年——1704年),字铸万,四川达州人。同黄宗羲等人一样,是我国清初的启蒙思想家。 唐甄出生于明末封建仕官之家,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度过了少年时代。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年),唐甄考取了举人,出任山西长子县知县。他为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注意发展生产,取得了“在官多善政”(《四川儒林文苑传》)  相似文献   

14.
李光地(公元1641-1718年),宇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安溪湖头人. 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中进士开始,直至上任吏部尚书、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辅君生涯中,李光地“最与圣心相契合”的,可谓多方面,其中法治观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15.
距今整整100年前的公元1900年(清朝光绪26年)6月,两件令国人永志不忘的奇耻大辱发生在中华大地:一件是由德、俄、日、英、法、美、奥、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联合侵略军攻陷大沽口,在和天津及沿途我国军民血战一个月后攻入北京,在烧杀抢掠之余,迫使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从此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另一件是在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重镇——甘肃敦煌的敦煌石窟(莫高窟)中发现了秘藏了1000多年的藏经洞,洞中储藏有50000多件经卷、文书、织绣、绘画等珍贵文物,但旋被在我国大西北活动多年的帝国主义“探险家”们车载马驮囊括而去,大规模破坏、盗窃和劫掠中国文物的活动,尔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中国也彻底丧失了国家对文物的主权,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百年来,对此无不义愤填膺、扼腕太息、泪洒中庭!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期对专利制度的两种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尚策 《知识产权》1996,6(2):34-35
我国近代专利制度的出现,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近代史上第一件专利诞生在一八八二年八月,光绪批准郑观应等人创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十年专利”。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是在一八九八年七月十二日光绪颁发  相似文献   

17.
引子 大东沟(今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中朝交界,我国1.8万多公里海岸线最北端。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9月16日,就在这黄海湾,清朝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率领北洋舰队“定远号”、“致远号”等12艘战舰和4艘鱼雷艇穿越波峰浪谷,历尽万苦,护送招商局轮船运送清兵增援平壤守军在此登陆。  相似文献   

18.
郭嘉(公元一七○年——二○七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他是曹操的主要谋臣,三国时著名的法家人物。从公元一九六年(建安元年)投奔曹操开始,一直到二○七年(建安十二年)去世,在曹操身边当参谋,跟曹操“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相与周旋十一年”,辅助曹操推行法家路线,在统一中国北方的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曹操称他是“良臣”“奇佐”,并且“欲以后事属之。”郭嘉死后,曹操“追念之感深”,痛感失去一个左右于,说是“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相似文献   

19.
德国公证制度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司法》2005,(5):100-102
一、德国公证人及公证机构情况(一)公证人的基本情况德国公证人分为自由职业者公证人(专职公证人、律师公证人)和公职人员公证人(法院公证人、公务员公证人),公职人员公证人在全国只占很小的比例。从公元1512年第一部德意志公证法制定以来,公证制度在德国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最  相似文献   

20.
陆贽是唐德宗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一生为官清正,刚直不 阿。自唐肃宗后,唐王朝进入衰落时期,公元780年唐德宗李 适即位后,重用窦参、裴延龄等奸相,政治更加腐败,贪污贿赂 之风遍及朝野。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被任命为平章事(宰相)。陆贽 为相后,坚持倡廉惩贪的主张,一心想改变唐王朝的腐败局面。 他一方面积极与贪贿之风作斗争,一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