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哲学也经历了不平凡的百年,总结和回顾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展望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课题。1999年11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哲学史分会、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同志以  相似文献   

2.
在建构中国哲学史的毕生努力中,早年的冯友兰所建构和确立的乃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是"哲学在中国",而晚年的冯友兰最终所建构和确立的却是注重人生反思与精神境界的"中国哲学的史"、是"中国底哲学".冯友兰以其建构中国哲学史的毕生努力告诉我们,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有着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殊性的"中国底哲学".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的讨论,旨在完善"中国哲学"学科的方法与理念,而绝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耸人听闻地表述的,是旨在颠覆"中国哲学"学科.目前"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式,一方面使我们隔绝和远离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对典籍文化的原生态造成很大破坏.  相似文献   

4.
陈夏红 《各界》2008,(11):26-28
1908年8月27旦,清廷正式批准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从<钦定宪法大纲>算起,到今年中国宪政已走过100个年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颁布过程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情?……  相似文献   

5.
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是全世界球迷的一场视觉盛宴,这个火热的六月也因足球而更精彩. 足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但是中国古代足球出现得比欧洲更早,历史更悠久.中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就是古代的足球."蹴鞠"一词在<战国策>、<史记>、<西京杂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关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的历史已为时不短.如果从一九三七年出版的李达所著的《社会学大纲》算起,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如果从中国人翻译、学习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算起,时间则更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翻译、学习到自己编写、创造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包含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史,又是现代政治理论思想史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以为这样一种历史是应当加以认真总结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在对马克思早期思想逻辑进程的研究中,国内最近一段时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条逻辑"展开了"南北之争".在双方的背后,"接着说"便成为一种积极的学术态度.在不局限"论争"的问题域基础上直接追问:"类本质的异化"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那里是否得以承接?在<手稿>时期,马克思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遗迹"的问题?如果说不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时期"又会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引起哪些问题?从而认为,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后缀的"唯物主义",在一般唯物主义基础上通达辩证唯物主义,最终拉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使用"哲学兴趣"的概念整理中国哲学史,区分哲学底兴趣与历史底兴趣,逻辑的兴趣与伦理的兴趣,而且在新理学体系中又有一定程度的衔接。解读冯友兰的哲学兴趣说,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对中国哲学史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线天长  吴营洲 《各界》2008,(2):33-38
雍正继位是否合法,迄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合法,因为有康熙"遗诏";又有学者称,"遗诏"纯系伪造,并不合法.究竟孰是孰非,三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互不认可,遂被唤作清初三大谜案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是冯友兰诞辰125周年,逝世30周年,特以此文以致纪念。20世纪90年代,冯友兰撰著和出版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亦即《中国现代哲学史》,被学界一些朋友称为冯友兰"回归自我"的代表作。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总体上是"接着"前六册讲的,有连续亦有超越,并形成了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自身特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诠释框架和评价标尺,规定了独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开端,从广义的哲学史定义出发展开叙述,用"双维"标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对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的"理学"和"心学"进行了逻辑化分析,但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研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现代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现代"理学"的界定、现代"心学"的谱系等。探讨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认知,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把儒家学说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学说便逐渐从一个思想流派而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传于世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为儒者首"、"少治春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津津乐道地享受黑格尔的逻辑学,抑或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等,忽略了黑格尔哲学的真正主旨.在我们看来,被誉为传统形而上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根本主题应是对自由原则的"重新"论证.首先,黑格尔哲学的理想是建构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思辨自由原则;其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中,详尽阐明了自由自我运动的意义;再者,黑格尔为超越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现代性自由观,实现个人与伦理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构筑了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14.
“柏格森热”湮灭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格森热"迅速降温有多方面的原因,<现代主义危机>一书对此提供了一种鲜为人知的解释.该书作者指出,20世纪初,柏格森生命哲学在重新解释传统"生机论"的基础上骤然崛起并广泛传播.哲学现代主义运动在反思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灾难时,把以柏格森为中心的生命哲学视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来源予以批判和抛弃.本文在阅读柏格森<战争的意义>一书的基础上,证实柏格森与法西斯主义没有任何瓜葛,倒是他的<战争的意义>一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尼采超人思想的法国来源.同时,本文有感于时代和历史造成的诸如柏格森这样的冤屈,期待着学术界能对历史上的思想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作虽远未形成完整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但却蕴含着对马克思后来完成哲学革命、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有重大思想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四大哲学创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初次自觉结合、唯物主义矛盾辩证法的第一次实质性探讨、"具体对象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基本形成、"经济因素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的初步阐明.本文对<批判>的上述哲学创新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对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中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批判>不成熟论"做了一个批判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徐才 《理论探讨》2001,2(1):25-28
"俄狄浦斯效应"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特有的哲学之谜.因此我们应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规律的范畴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不但不排除"俄狄浦斯效应",而且有着科学的表述和最具哲学智慧的理论延伸点.把"俄狄浦斯效应"作为一个历史规律的范畴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完整把握,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7.
近来学界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其实并非对中国古代有否哲学的评判.很显然,中国传统思想、学术不乏其作为形上之道或"思想之思想"一类属于今天我们所谓"哲学"的内容,对这一点,学者在讨论中并未提出质疑.实质上,这一"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可以看作是对上世纪初中国哲学学科建立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方式的一次检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他以文名与商誉并称于海内外、驰骋于中国文坛,他著述并发表了200多万字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还有<周颖南文集>等十几种文集问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辟有"周颖南文库"加以收藏,他成为获此殊荣的海外第一人;<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等均选刊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岳霖所谓“第二种态度”从事“中华哲学史”研究,始终不移地把“中华哲学”当作“中华特有的哲学”,把“中华哲学史”当作“中华哲学的史”.其《中国哲学史讲义》等著述,是一项专门凸显中华哲学特殊性的“中华哲学史书写”.此种书写之哲学基础,就是当时流行欧西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他本人“接着”欧西所创发的“知识文化学”.他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乃是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学自19世纪后期起已蓄积的史学更新趋势,至民国初年由于新史料的发现和中西学术交融的推进,出现了史学近代化的新局面,王国维即为出色的代表人物.王氏自觉继承了乾嘉学者的考证方法,同时融合了西方新学理,其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在撰著<流沙坠简>和<毛公鼎考释>时即已形成.至1917年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文,即为运用此一方法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二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是20世纪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界标,故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的开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