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个题目,是我在偶然遇到一件事后想到的。 那天坐公共汽车,身边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忽然问她的妈妈:妈妈,你给我买票了吗?年轻的母亲闻听后俯下身,温柔地吻了吻小女孩,说:你的个儿还不够高,等你再长高些,妈妈一定给你买。小女孩忽闪着好看的大眼睛,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相似文献   

2.
石破 《南风窗》2012,(26):58-59
这是一个当一个人应得的好处一直得不到时,突然有人给了他一小点本属于他的好处,他也容易感动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逻辑上已召唤一个把人们应得的好处拿给他们的时代的来临。你幸福吗?2012年,央视的惊人一问是"你幸福吗?"无数的学生工人、贩夫走卒被央视记者迎面拦住,问个不休。其实,这个提问中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如果你幸福,那么"你应如何感谢政府(给你幸福)"?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幸福",  相似文献   

3.
倾诉     
刘泳晔 《工会博览》2014,(20):54-54
当湖边的垂柳吐出鹅黄春风悄悄地在湖面凝望你的笑声好像如流水般飘来我再一次走进昨天再一次沐浴着你的阳光一片思念.给我几许慰藉温暖着我的心房然而.回首之间是满目的忧伤我听不见那可爱的笑声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在我看来生动的笑脸如同花儿一样我曾经感受着你活泼的青春我曾经沐浴着你的芬芳你那与生俱来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应献 《法制博览》2010,(3):66-66
有个已婚男人,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一天,有人丢给他一个问题:给你一千块钱,把你老婆借我用一宿,行不行?他立马急眼了,拎起凳子要砸提问者。提问者忙说:“一万!一万怎么样?”说着拍出一万现金。男人一把将钱扒拉到地上,喝道:放你母亲的屁!  相似文献   

5.
与米卢对话     
从米卢到中国的第一天起,他就处在了漩涡的中心。他被我们描写着,被我们评论着,被我们质疑着,也被我们批判着。然而镜头前、话筒前的米卢永远是三缄其口,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在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下,他熟练地运用“太极推手”,巧妙、圆滑地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即使与他成为朋友,米卢讲话也不是无所保留,特别是在谈到一些问题时,米卢不愿批评任何人。他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这可是我们私下说的,你要保密!”从这一点上说,我不是个合格的朋友,偶尔我会将他的“私房话”告诉读者,但这只有一个原因——让更多的人了解米卢,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了解他对中国足球的改造,了解他在中国经历的一切,而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与经验。米卢经常说,他尊重每一个人,他努力做到善待每一个人。他说得非常认真,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不过,偶尔在他心情舒畅或极度郁闷的时刻,老米也会用一种沧桑的口吻对我说:“LILY,终有一天我要给你打开我的日记本,让你了解所有的一切!”对面是老米的一阵沉默。我接着道,“你不用给我看什么日记,我只想要你一次发自内心的倾诉,关于过去这一年半。”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演讲,有听众问我,要到什么时候,你才会停止你的批评?我说,要我停止批评不难,只要给我一个官当,我就自然停止。听众听完大笑,然后整个会场就是一片哗然:原来你小子一直批评中国官本位,批评中国社会腐败黑暗,都是闰为自己没有当官而感觉愤愤不平啊。  相似文献   

7.
成长边角料     
疑惑的星星星星在天空里一闪一闪地放着微弱的光,它很纳闷:自己这么强大,要比地球大出好多倍呢。可在人们心中满天的群星也抵不过一个小小的地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地球告诉它,我在人们心中很重要,是因为我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人们可以踩到我。而你却把自己摆得太高了。  相似文献   

8.
天坛医院 王博 患者赞他“王一针” “我不让你扎,你粗手粗脚的给我扎坏了怎么办?我要换个女护士.”这是王博刚到天坛医院急诊室时的情景,在他面前上演着各种不信任.“作为屈指可数的男护士,一定要干出样儿来!”王博暗下决心.如今,在输液室只要是王博的班,几乎都是其他的护士挂液,他一个人为病人扎针,患者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王一针”.  相似文献   

9.
张驰 《法制博览》2009,(8):20-21
每个女人都有她的可娶之处。但基于一夫一妻的限制,迫使男人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慎重挑选。虽说是总有一款适合你,但你未必会有这个精力和机遇。因此,按城市这种地理或行政区划给女人分类,便变得风行起来。我比较倾向于我们北京女孩,总的来讲,我见过的北京女孩一般都比较独立.她们很少依赖男人,花他们的钱。所以跟她们逛商场我非常放心,她们绝不会托着你的胳膊要这要那.我认为这是北京女孩的最大优点。  相似文献   

10.
机会很重要两年后程毅瑜又碰到广东美的集团的广告科长李子兴,问起当初为什么会给素昧平生的自已一个整版的广告,对方冲口而出:“你不是说要给你一个机会吗?我自己有了今天,也是人家给了机会的结果。机会,很重要很重要。”与上一回不同了,程毅瑜这次递出的名片很特别。一面,是著名学者启功老人的书法,“广州粤雅高域广告公司”,程毅瑜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另一面,是老市长黎子流的题字,“粤雅斋”,作为该画廊的经理,她还担任着广州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11.
每个女人都有她的可娶之处,但基于一夫一妻的限制,迫使男人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慎重挑选.虽说是总有一款适合你,但你未必会有这个精力和机遇.因此,按城市给女人分类,便变得风行起来.我比较倾向于北京女孩,总的来讲,我见过的北京女孩一般都比较独立,她们很少依赖男人,花他们的钱.所以跟她们逛商场我非常放心,她们绝不会拉着你的胳膊要这要那.我认为这是北京女孩的最大优点.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小孩,早晨上学之前,到寺庙里,见到香灯法师,说:"师父,我捡到十块钱,给你供香."香灯法师说:"哦,这么乖,拾金不昧."小孩心满意足地走了. 可是,一连三天,他天天捡到钱,这就奇怪了. 香灯法师问:"你的钱是哪里来的?"小孩说:"师父,我家里有钱,但是我不快乐,爸爸妈妈常常吵架,他们一吵架就骂我,说我没有用,骂得好难听.你说的话很好听,我想听你说话,就来给你十块钱."  相似文献   

13.
哥哥比我大8岁,我一生下来,他便很开心地四处背着我给人看,而后等着人来夸我聪明。小镇上的人都知道他患过大脑炎,口齿不清,人也呆笨,便总喜欢逗他,说,爸妈以后就只疼你弟弟一个人了,你难不难过?他大约并不知道难过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所以每次都只傻傻地笑笑,便在外人的叹息里,背着我继续游逛。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应让着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恐怕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吃一剂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这样他就可以被毒死."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一个没有秩序和原则的家庭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一个不会拒绝孩子的家长是没有威严和尊严的,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15.
死囚的心声     
这是一个死刑犯的日记和家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笔者之所以录下这个死刑犯的内心独白,是因为它会给活着的人们以或多或少的启示。 1993年7月13日 星期二 晴 半个月的囚床生涯,我想了很多很多,想得最多的是死,最遗憾的是我儿子还不到两周岁,妻子才23岁就要守寡,我真惭愧,毁了自己的一生,还要断送妻子的青春,我想把儿子过继给他们会答应吗?命运真捉弄人呀,悲观、失望、羞愧、悔恨, 7月14日 星期三 晴 上诉书已交高院七天了,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晚我做了一个梦,两次梦见高院的人对我说:你已改判为无期徒刑。可能是求生的本能吧?虽然我对死想得比较开,人死如泥,一了百了,但谁又愿这样去死呢?以前我曾好几次想了此一生,但终难下此决心,现在到了这种地步却还时时有生的欲望,人到底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6.
在枯燥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心甘情愿地被一些热门话题包围着。有时候哪怕是你卖了一个破绽,那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作为国内最著名的策划大师,吴先生是心领意会得很。 日前,失业在家的吴先生开办了一次“热门话题培训班”,就在这次人数限制的培训中,他一下子就救活了十来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名流。 第一个起来讨教的是一位作曲家:“我做了一首流行歌曲,但就是流行不起来。” “首先你要有一个可以流行的大新闻,比如说,这首歌曲  相似文献   

17.
清澈的叶尔羌河水.洗涤着我扭曲的灵魂!高高的白杨树呀.给了我第二次人生的希望!趟着铿镪的鼓点,迎着红彤彤的朝阳,在这旷世戈壁滩上,如红柳般成长,如棉苗般浩瀚。是你,叶河.给我春天发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正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我在爷爷住过的屋子里翻东西,没想到竟然找到了一双黄色的翻毛牛皮靴子。我收拾一番之后,就得意洋洋地穿着去上学。放学回到家,爸爸看到后,立刻勒令我脱下来,我撅着嘴极不情愿。爸爸看到我的可怜样,舒缓了语气,"这是民政局给你爷爷特制的靴子,右脚的鞋跟比左脚高半寸。""啊?爷爷的两条腿不一般长么?"我追问道。"你爷爷原来打仗的时候,右腿受过伤截了一段。"爸爸淡淡地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一那是一个夏日,大概在七八年前,我在办公室看一份材料,突然电话铃响起,接起一听是文江。一个多月不见了,我问他干什么去了?对方疲惫地对我说,你来看看我吧,在画室画画。我说好吧,你等着。走到山东画院,爬上四楼,推开文江的画室,立即有烟漫出来。这时,我看到平时斯文的画家于文江有些野蛮了。他光着膀子,穿一宽大的裤衩,着一双拖鞋,一手拿烟一手持笔,正忘情地画着。画案旁边的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的一个下午,上海老城厢的一间亭子间里聚集着一群人,其中一位因情绪激动而涨红了脸的中年男子,正在厉声呵斥坐在床沿上的一名男孩。男孩名叫余辉,面对父亲的斥责和盘问,他的脸上泛出几分不屑的神情,硬是紧闭着嘴巴不说一句话。父亲再也无法容忍了,满腔怒火顿时迸发出来:“好……好!你不说,我有办法,我叫警察来把你关起来……叫警察来给你戒毒!”说着,他不顾旁人的劝阻,猛地冲出房门,用颤抖的手拨通了“110”电话。于是。随着呼啸而至的警车,余辉被民警带走了……17岁的余辉在考上初中以前,是个性格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