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3.
1991年五六月,江淮一带暴雨一场接一场,有的地方的降雨量超过“百年一遇”:安徽倒房35.5万间,受灾面积325万公顷;江苏倒房15.6万间,受灾面积300万公顷;加之汛期来临,洪水已至,各项损失还在进一步扩大。所有这一切数字显示,灾情之重已超过了“警报线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思想体系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为核心内容,这是其大本大源之所在;在理论建构上,“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在世界意义上,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12,(1):1-F0002
上门走访,解决眼前之“急”;项目扶持,解决长久之“难”;资源倾斜,解决现实之“愁”。农安县的“帮扶”帮到了百姓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6.
正史中的周瑜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7.
孙之 《前线》2013,(4):80-80
“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约法三章”,让笔者闻之眼前一亮。而这“约法三章”,来由是政府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自己就得过“紧日子”。“好日子”百姓无不向往,无不期盼。而今百姓,沫浴改革开放之阳光,大都过上了“好日子”。就像《今天是个好日子》那首歌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咱赶上盛世享太平。”“好日子”不是从天降。在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记账单上,分明写着政府一系列的利民富民政策,也写着政府行政开支的历年缩减。政府过“紧日子”,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已成为政府多年的施政理念。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公民道德建设属于“民心工程”,工程之浩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千头万绪从何抓起?愚认为,应从官德建设抓起。百姓有言:“上梁不正下梁歪”。抓好官德建设就是做正“上梁”的工作,“上梁”正了,“下梁”才能不歪;官风正,才能促成民风淳。 从普遍意义上看,“官”包含在全体公民之中;从特殊意义上说,“甘又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在道德建设中,抓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普遍性,属于民德建设;抓官员道德建设具有特殊除,属于官德建设。在人类文…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2,(4):60-60
刘伟第2期的《南风窗》上撰文指出:2000年8月24日.湖北省监利县某乡的党委书记李昌平,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他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在这封信中,李昌平对当时的“三农”危局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括:“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一“盛世危言”成为世纪之初各界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印象。十余年过去,农业还“危险”吗?总结来看。经过这十余年的发展,就农民问题而言。当前我国农民已无税收负担之苦,却多出了消费之苦、精神之苦。就农村问题而言,乡村两级“集体”之穷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相比于城市,农村普遍还不够富裕;农民的收入虽然增长了。但还不能说真正富裕了。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18):21-21
一些领导干部的“不作为”,就是“食其禄,不忠其事”“在其位,不谋其政”。具体表现是:消极敷衍、推诿扯皮,表面干实际不干,搭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凡事强调客观困难多、主观努力少,遇到矛盾绕道走,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唯书唯上,照抄照转,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求无事、图体面、享清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满足于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坐等“到点下课”,等等。“不作为”的影响之恶劣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原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同志人称“为民书记”,他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三湘大地乃至全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照照“为民书记”这面镜子。郑培民同志不论在哪个岗位上,总是心中装着人民,“万事民为先”,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不惟上,不惟本,只惟真、为民,帮民尽心尽力,爱民情深似海,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六大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为六大特征:从触发机制上看,并非“突发”,而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从发生机理上看,多导源于终极意义上的利益冲突;从基本性质上看,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从参与主体上看,基本都属于弱势群体;从对象关系上看,多发生在官民之间;从表现形态上看,“无直接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把握这六大特征,有助于我们找到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3.
王春 《廉政瞭望》2011,(5):21-23
有人认为,村官虽然是“从事公务”的人员,但不是公务员,故而纪委的纪律之杖够不着;村官是一级组织的“干部”,但不是中国行政意义上的“党政千部”,故而监察的规矩之箍套不上。甚至还有少数村官认为,“村宫不是官,法律管不到。”  相似文献   

14.
朱熹对《中庸》之勇的内涵作了诠释,认为勇具有血气之强和理义之强双重特质,并与之相应生成了勇的一体两面,即血气之勇和义理之勇。血气之勇由人之气禀所生,蕴含了勇的实践精神;义理之勇由义理所发,彰显了勇的心性修养,二者共同构成了勇之全体。在朱熹看来,勇作为三达德条目之一,在于其具有持守之力。勇的持守之力体现在修养工夫上,即“诚”和“时中”,体现在实践中,则是困知、勉行、知耻。正是在此基础上,勇通过“勇于知”与“勇于行”的结合,成为进入中庸的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15.
郭庆晨 《党课》2008,(2):124-125
中国古人的谦恭,在称谓上的体现就是称呼自己时多用谦恭之词。比如说,一般人说自己如何如何,不说“我”,而是说“鄙人”、“在下”、“不才”、“小可”,等等;不是说“我以为”,而是“愚以为”、“窃以为”;官员在上司面前更是以“卑职”、“下官”、“末将”自称。在古人看来,这是礼貌,也是做人应有的美德。  相似文献   

1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成语,源于《管子&#183;权修篇》,日:“一年之计,莫于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于树人。”在这里,把“树人”视为“终身之计”,既说明育人周期之长,也道出了培养人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干脆用“百年”来统领和归纳“树人”这一穷年皓首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之“新”思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之“维”;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科学发展观之“度”。  相似文献   

18.
在讲好一堂课上下功夫王莘耕一、讲好一堂课的标准时下,人们喜欢用市场经济的某些概念来套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上,有人借用“优质产品”,提出了“优质课”;借用“精品店”又提出了“精品课”。说白了,怎样才算讲好了一堂课。依我之见,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  相似文献   

19.
“新村好呀新村好,高楼层层平地起,条条公路通四方;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都是电气化;农业产业大发展,全靠党的领导好,人民生活奔小康……”朴质、真诚的“大白话”出自82岁农民王顺禄之手。为了“表达过上好日子后的欢喜心情”,老人将其谱成了曲。  相似文献   

20.
大方漆器及其传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8):68-68
历史上,贵州闻名全国的手工艺品屈指可数;而大方漆器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为贵州“三宝”。这珍贵之“宝”,能引人萌生探寻之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