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勇 《当代亚太》2006,(5):58-64
华人是泰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姓名问题对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因此一直是泰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泰国华人姓名泰化的嬗变过程,来管窥20世纪华人在泰国社会所处境遇的变化。华人姓名的不断泰化,一方面缘于泰国政府长期不懈地坚持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也与当地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此外,面对政府的归化政策,华人也通过双名制度等方式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泰国华人政治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 ,泰国华人同化较早且与当地融合得较为彻底 ,他们很早就参与了当地的政治生活。泰国华人政治生活也相对简单 ,远没有东南亚其他国家那么复杂 ,其参政历程虽经历了波折 ,但总体而言较为顺利。  相似文献   

3.
泰国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东南亚研究》2002,(6):47-52,55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华人是较早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较早完成了对居住国政治认同的转变、较早参与当地政治生活的族群,而这一切都与泰国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长期以来泰国政府对华人实行的温和同化政策不无因果关系的.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泰国泰中学会副会长林光辉先生的著作《碧城风云录》一书 ,生动地展现了二战前后泰国华人家庭和社会的历史 ,是全面了解和认识二战前后泰国华人社会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5.
泰国华人工商业社团是促进中泰民族融合、共同繁荣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本文从历史演变探究泰国华人工商业社团的生成、发展、繁荣以及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分析新时期泰华工商业社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因素,建议率先从治理创新切入,致力于完善社团组织的治理结构、优化社团组织的人员结构、提升社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系统梳理二战后越南华人政策演变脉络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上厘清越南华人政策与中越关系、越南民族主义以及越南华人本地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中越关系、越南民族主义等因素始终支配或影响着不同时期越南华人政策的制定,但随着中越关系的正常化和越南华人本地化进程的完成,其影响在逐渐淡化;越南华人政策与华人本地化之间具有互动性。  相似文献   

7.
从族际通婚看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 ,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通婚的程度是最高的。本文试图运用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对族际通婚这一现象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与透视 ,透过族际通婚这一现象 ,剖析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泰国华人经济状况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芳 《当代亚太》2001,(9):61-64
泰国华人经济是泰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华经济在推进泰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步伐.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泰国华人企业在吸取沉痛教训之后,正在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以推动泰国华人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中国印尼邦交关系的建立,对印尼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否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成为划分印尼华人社会中进步与保守群体的标准.受中国印尼局势发展的影响,印尼华人社会中的保守华人群体出现了动摇和分化.不过,在中国印尼建交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印尼国内外的复杂因素亦影响了保守华人群体所发生的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10.
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崛起及其宏观环境的分析李植林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和迅速发展,是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作为东南亚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人企业集团在各国经济大舞台中的表现日益突出,其崛起也与东南亚各国国情息息相关。本文试以泰国为例,对其...  相似文献   

11.
李小军 《东南亚研究》2007,(4):41-45,81
二战后,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冷战时期和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期间,在泰美关系演变和泰国自身安全利益需要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敌视到合作、从合作到结盟两个阶段.冷战后,在国际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地位较冷战时期虽有所下降,但泰国在一定程度上仍支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对华奉行谨慎和务实的"调适性"政策,中泰从战略伙伴发展为经济伙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有关华侨、华人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其中,一些学者在“泰国华人社会是否存在”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同见解。泰国学者江白潮先生在其《论泰国华侨社会非实际存在》(以下简称江文。全文载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1990年笫1期第25—29页。)一文中对泰国华人社会之存在持否定态度。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与江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3.
华人的认同在东南亚是相当复杂和敏感的问题。本文将以菲律宾为例,探讨海外华人认同的变迁。菲律宾华人认同的变迁与其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衡量华人认同变迁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其一是民族的认同;其二是政治的认同,即国籍的认同与在移居地对参政议政的态度;其三是叶落归根或落地生根。这既可作为菲律宾华人认同的指标,也可以作为华人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15.
华人新移民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台港澳移民和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本文拟探讨华人新移民的分布、特点、新移民内部以及新、老移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跨国移民将不断增加.华人新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改变了海外华人分布的格局,赋于海外华人新的特点,并为移居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在当地多语社会和现代化环境下备受冲击,而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所使用的语言也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本文根据在马来西亚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例,从夫妻、兄弟姐妹、父子以及祖孙用语四大角度来考察华人家庭语言的现状以及变化,研究对象包括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五大华人方言群体.研究证实,马来西亚华人的家庭语言正处于从华人方言逐渐转向华语和英语的历史性过渡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加强对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以培育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文化认同进行了理论阐释,接着分析了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结构,最后探讨了新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原因.文章认为,美国、加拿大新华侨华人为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其民族情感是双重的,他们既认同所在国并为所在国效忠,参与所在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心灵层次上又认同祖籍国的文化,并形成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情感依恋.双重文化认同在美国和加拿大社会新华侨华人中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民族认同的情感需要,居住国政治体制的二重性和祖籍国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叙述了苏哈托统治时期,印尼华人在政治生活和文化心理上所受到的沉重打击,然后对"五月骚乱"后印尼华人的参政情况作了介绍.文章还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印尼华人对政治生活不够积极的原因,其内因是印尼华人结构复杂,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群意识,其外因是印尼政治仍有歧视华人倾向,印尼政治文化有待革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点心在泰民族中的传播呈现阶段性的不同.唐代以前,泰族先人百越人在与汉人杂居时,引入源自中原的米线食,冠名"中国点心"--"可浓津";唐代以后,中国蓬勃发展的点心文化随着华人移民传播到东南亚,以闽南肉面和潮州馃条为代表,逐渐在暹罗推广,闽南话"肉面"和潮州话"馃条"被借入泰语;晚清广府以点心为主要内涵的广式饮茶文化推动中国点心在泰国的传播,粤语"点心"留在泰语中成为语言印记.各阶段传播的中国点心均在20世纪50年代泰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之后才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鞠玉华 《东南亚研究》2013,(1):54-58,72
本文以实地访谈和其他形式的调查为根据,考察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在"异文化摩擦"中的成长过程;探讨他们在父辈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交叠环境中,接受语言学习、文化传承的状况;分析家庭教育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碰撞对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成长的影响;从文化认同、价值观形成等层面,阐述在文化传承中,新华侨华人子女如何努力接受多种文化,使中华文化与异文化兼容,逐步形成更多元、更开阔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