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体验飞翔     
记忆中,打会走路那天起我就不能跑。所以,关于童年的记忆,基本上是在摔倒——爬起——又摔倒……那踉踉跄跄的脚步和周而复始的疼痛中度过。膝盖摔破结痂了,然而旧痂未退又添新痕。每当看到健康的小朋友在春天的绿草地上奔跑,我就羡慕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2.
“人年轻的时候可以张狂一点,因为年轻人不怕犯错误,错了还有机会重来。老了就不行,错了就是错了,再也没有机会。”——篮球运动员姚明生于1980年“我想我的时代来了,我那时候特别高兴。我从不感觉压力,我等待这么多年,终于来到,我不会错过每一个机会。”——钢琴家郎朗生于1982年“汽车比赛赛场很远,拉力赛尤其,交通住宿很不方便。希望支持我的朋友不要去现场看我比赛,谢谢。”——作家、车手韩寒生于1982年“偶尔我也会担心是否会突然摔倒,但是只要我站在起跑线上,我就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相信我的技术和节奏。就算摔倒了,我也决不会趴在那…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09,(7):62-62
2009年6月3日《中国青年报》曹林的文章,有网友发帖说,自己与4名同学走到学校4号门时,一名妇女突然摔倒在他们身旁。“就在身旁约1米处,于是我就伸手扶了她一下”。没想到的是,这名妇女突然攥住这名同学的衣角大喊:“就是你把我绊倒的!”这件类似当年彭宇案的事件,又一次触动了舆论的道德神经,与当初彭字案引发的彭宇恐惧症——“八成网友选择不再做好人”一样,此事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的抱怨:以后谁还敢做好事?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  相似文献   

4.
在我为第一作者的新书《我这60年——与共和国同行的岁月记忆》里,一开篇我就叙述了一个关于俩“司徒”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感谢苦难     
30年前,我降生在黄海之滨的一间茅舍里。这块土地,早年“雨天水汪汪,晴日野茫茫”,后来又经受那荒唐年代的一番折腾,人们生活的艰难也就可以想见了,何况我的父母老实巴交、家中又祸事不断呢! 记忆中,我童年的玩具只有铜板——一枚较之普通铜板要大,要重一倍的大号铜板,那是妈妈收拾屋子时无意中看到的,它使我在小  相似文献   

6.
潘辛菱 《时代主人》2007,(12):44-45
深秋时节,驱车穿行于赣中丘陵地带,在路两旁掠过的司空见惯的绿色山峦上,蓦然发现多出无数星星点点的白色,布洒其间。“哦,是油茶花!”我眼睛一亮,扑向车窗,差点脱口喊出。之后的旅程中,我的视线再也没离开过这起伏、变幻却又连绵不断的风景——别笑话我的失态,实在是它调出了我一些美好的记忆片断,使我得以放缓每日里行色匆匆的脚步,让心绪回归宁静、安谧。  相似文献   

7.
握手     
因为没有手,所以,我珍视每一次握手的机会。记忆中的第一次握手发生在7岁的夏天。那天,父母带着我去小学报名。“不行,你这孩子……恐怕我们不能收。”存一次又一次的拒绝过后,母亲跪在了校长面前:“我的儿子什么都没了——没了脸”。  相似文献   

8.
《上海支部生活》2012,(7):57-57
都说每个人的舌尖上都有一个故乡,而我的舌尖记忆当然少不了我的“故乡”——厦门。今年5月,因着毕业十年聚会的缘故,我得以重返厦门。去之前就想好,这趟厦门之旅是休闲之旅,吃货之旅。蛤蜊煎、南普陀素饼、鼓浪屿馅饼、黄金香肉松,还有好吃的南方水果,一定要尝个遍。对于这些美食的想念和渴望,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味,更因为附着于它们身上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一名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一个平凡的残疾人,我没有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两周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火灾,我永远失去了左腿。多少个白天黑夜,我无数次在喊叫中站起,又一次次地摔倒,我的世界一片灰色。5年后的一天,我趴在窗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麻木的双手失去了知觉,我摔倒了,碰倒了窗台上盛开的玫瑰花,看着满地的花盆碎片和玫瑰花瓣,我哭了。母亲并没有责怪我,对我说:"孩子,花盆打碎了花可以再生长,人的心要是碎了,就失去了生长的力量。"当时的我并不能完全明白  相似文献   

10.
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如皋殷红彬事件后,“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新闻屡见报端,不断拷问着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老人摔倒在地,扶还是不扶?救人者会不会因此引来麻烦?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有网友直言:“不是我不扶,而是我没钱,扶不起。”人们对搀扶摔倒的老人变得越来越“谨慎”。在敬老节来临之际,本期《观察》邀您一同探讨:该如何对待倒地老人?  相似文献   

11.
李玲  康宁 《理论月刊》2006,(3):72-72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经过潜心研究,提出克隆转忆人构想。他在近著《克隆转忆人——供人类思考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指出,“我之为我之物”是记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在我死后将记忆移植于我的克隆体大脑中,我就得以转世复活,这种人即为“克隆转忆人”。既然“我之克隆 我的记忆移植=我的转世”,那么“我的代代克隆 我的记忆代代移植=我的永生”。韩东屏教授认为,从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看,克隆转忆人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从价值层面看,无论对个人、社会还是人类来说,实现克隆转忆人构想都是一个利远大于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他们大都从我的记忆中渐渐淡出,而去年毕业的学生,却注定成为我永不磨灭的记忆,因为那是我送走的第一批红瑶女子初中班。白云乡红瑶族,历史上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习俗,红瑶女孩上学率不足3%。红瑶女孩从小...  相似文献   

13.
说实话,在采访沈宗汉之前,我还是十分担心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近20年,沈老又这么大年纪了,他还能记得起吗?但是和沈老一见面,他就给了我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14.
在我所保存的相片中,有一些年代久远、纸质已泛黄的照片,它们伴我度过了半个世纪。不论在蕉风椰雨的印尼,还是在北国历经的种种变迁,甚至在严查海外关系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我始终珍藏着这些照片,因为它们保存着我少年的记忆,保存着我对母校——振强学校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5.
画画的姥爷     
每个星期五,我们全家都要去姥爷家吃团圆饭。转眼,全家人又都在姥爷家“集合”了。咦,姥爷家墙上又出现了四幅画!——那是姥爷的新作,还散发着阵阵墨香。姥爷说,那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花,春天是玉兰——“玉兰洁似玉”;夏天是荷花——“荷花映日红”;秋天是菊花——“晚菊灿如霞”;冬天是梅花——“梅开雪海中”。姥爷拿来了一本《中国老年书画家大辞典》,我打开一看,一下子就瞧见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是姥爷!我饶有兴趣地往下读着。从书中和姥爷的讲解中,我了解到姥爷自幼喜爱绘画,经常照着家中的年画临摹。姥爷幼年在抗…  相似文献   

16.
姥姥的里屋     
姥姥的里屋谷鸣人世茫茫,生旅匆匆。很多事精尚未弄明白或没来得及去想,我就走过了童年步人继而踏进机关的大门。在另一种横平竖直的旋律中,我想起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姥姥的那间“神秘的里屋”。童年的我,由于父亲当干部,很少回家,而母亲身体又不好,他们就把...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些基本理论、重要原理是必须记忆的。因此要让学生有所得,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记忆技巧的指导以及记忆意志的培养。对内容和形式上相似、相近的概念、知识可用比较记忆法,通过比较分析,分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表达语较长的概念、原理,可用关键词语记忆法。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可记住内容的全部。对抽象的理论,给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增强记忆。当然对任何概念原理的记忆都应该帮助学生弄懂理解,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另外,还应该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洁斯的遗忘曲线理论——遗忘具有先决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残疾人》2013,(12):50-50
案例背景 老高现年45岁,龙家圈村人,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大老板。几年前因脑出血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去年又因意外摔倒而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得人伺候,对生活感觉不到一点希望,情绪非常低落,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9.
一瓶矿泉水     
刘东伟 《今日广西》2008,(19):58-58
地震的一刹那,他就想往外跑。可是,他刚跑了几步,就被巨大的撼动力摔倒在地,接着,学校宿舍楼轰然倒塌。他昏迷了。等他清醒过来,发觉自己被压在废墟中,仿佛背负了一座大山。  相似文献   

20.
秋游漓江     
前些年,我学会了一首歌,那就是“我想去桂林”,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这首歌在我的记忆里逐渐淡忘模糊,就在我和同事们登上前往桂林的火车时,记忆的碎片中整理出了这首歌,桂林,是我年轻的梦想,我想去桂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