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4,(12):49-50
夏纪福于英杰在2004年10月28日《扬子晚报》报道,今年74岁高龄的王冀生研究员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退休后十年谢绝了一切与行政有关的事务,潜心研究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他认为要办好大学,首先要在思想上澄清四个误区,因为这些误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办学。第一个误区是把大学与教育等同起来,认为大学是办教育的,所以大学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大学。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下,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简要介绍大数据的基本定义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建构精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模式以及推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层面,对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改革的现实路径进行探索,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改革高等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世纪桥》2008,(4):81-8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学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思考。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应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灵活生动的课堂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杰宇 《世纪桥》2011,(13):92-93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从建国初期就已经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所组成的完整的层次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以调整专、本、研各层次的比例为方向,以发展专科教育层次为重点,以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质量为基础的层次结构调整办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崔京涛 《山西青年》2023,(20):19-21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当前在高校教育系统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无法融合的问题,使得产教融合在教育系统的资源投入未能在高质量人才输送与行业发展支持方面得到相应的产出。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来说,以现代化教育理念寻求产教融合的创新机制,解决供需环节中的矛盾问题,是改革创新工作重心。在众多教育模式当中,工作室制凭借其所具有的行业前端、应用实践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对于产教融合的全面升级来说,工作室制的实用、优化与创新,将成为产教融合质量提升的核心助力。  相似文献   

6.
刘轩  张娜 《山西青年》2023,(5):100-102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高校展开了高等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SC,studentcenteredness)。中国高校也一直尝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教育之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本文参考了赵炬明教授“以学生为中心”的系列学术研究,并结合西安欧亚学院通识课程《思考与创新》的教学实践,试图展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成果和不足,希望可以为中国高校SC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白宇 《新长征》2009,(2):58-59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21世纪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具有创新素质是创业教育的目的,而创业教育本身又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是特定的精神性存在。教育塑造人的精神,引领人的精神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引领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大学生品性美德的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情趣雅韵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求知探究的学科专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精神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院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更快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袁媛 《党史文苑》2010,(7):77-78
生命教育以人为核心,是教育的根本,是人本关怀的真实显现。和谐高等教育的构建,离不开生命教育作积淀。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对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可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高等教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并深受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当代世界教育国际化、民主化、社会化、多样化等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启示。本文从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三个方面作了分析,期望通过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雪梅 《发展论坛》2001,(10):50-51
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山东高等教育作为山东省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落实“科教兴鲁”战略中负有重要的使命。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学校在校生人数迅速扩大,也给我省的高等教育带来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使高等教育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方面协调发展,我认为应该走好发展、改革、提高这三大步。一、要积极稳步地发展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仍然偏小,…  相似文献   

14.
教育“以人为本”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以人为本”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与时俱进”的课题,同时也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点领域。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使个人实现“全面”的、立体”的和“自由”的方式存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夯实个性化教育这一创新教育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中国加入WTO后,大学生就业途径、就业形式多元化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将会更趋激烈。在大学生就业体制不断深入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它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龙奋杰 《当代贵州》2013,(34):38-38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路径。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众所周知,办教育是非常难的事情,需要多方合力。那么如何激发各方活力关心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让高等教育成为贵州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支撑,是我们急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淑慧  刘晓霞 《奋斗》2004,(5):42-43
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对大学生培养的人才规格或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具备什么样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实施,近几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充分,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素质结构,其中不容忽视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分就是大学生的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就使得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着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新世纪的问题,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高等教育的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   从创造知识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引导着变化的潮流;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它却滞后于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要。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都有一种共同的倾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对学生往往只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播自己学…  相似文献   

19.
张苏东 《山西青年》2022,(6):171-173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和世纪之交两个节点之后,已经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40年道路,经过积极探索与多次改革,以寻求适应社会教育需求的教育管理机制,释放机制活力促进教育管理为社会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抓住激励与放权两个要点,如改变政府权利关系、多元化办学管理格局等.对此,本文依据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丽  马金虎 《世纪桥》2008,(12):85-86
培养创新人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遗传、环境、教育诸因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历史重任,以培养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协调性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营造具有时代性、开放性、超前性的内部条件,建立把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的现代教育,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