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在旅游审美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与外在景观交互作用所引发的体验,因不同旅游者主体通过旅游的"觉解"而构建的意义世界不同,形成不同的旅游境界。儒释道的旅游境界说虽然不同,但表现在审美上有着共同的山水意识、澄怀体道、天人合一以及死生意识等特征。现代人旅游也有不同的境界,从快乐主义视角出发,可以分为快乐之旅、愉悦之旅以及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由艳霞 《学理论》2010,(10):179-180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追求并表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在哲学与美学思想体系中、在儒家的人格塑造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审美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2)
《文心雕龙》中《隐秀》篇不仅阐述了刘勰关于文学创作的具体表现手段——"隐"和"秀"的认识,也反映了刘勰关于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中国的境界理论虽然在唐代才正式被提出,但刘勰对"隐"和"秀"的基本含义及其美学特征的论述可以说是意境理论美学特征论述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意境与境界,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与分析,尚存在诸多争议.文章认为,意境说的理论源头是"诗言志说"与"比兴说",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或境界即诗歌艺术形象;作为哲学范畴,境界则指人生境界,其最高形态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环境艺术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和谐"这一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与审美特征以及实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人文和谐对环境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8.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出发,联系当前杭州中小学新生人文状况的调研分析,提出了以审美的体验、创意的活动、艺术的境界等方式,强化美术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物化指主客消融、浑然一体的天人合一的一种状态,也是其天人合一的方式。物化是一种审美状态。通向物化的途径有两个条件,一是去蔽;二是具有理性知识且超越这一理性知识。这两个条件是紧密相联的。物化是一种境界,是生命经历了"知识论"与"去蔽论"后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精神是杜甫思想的精髓所在.这种"人文关怀"精神首先是站在儒家思想中心--"仁"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诗人困守长安时期与百姓在一起的困苦生活触发了对底层贫民的同情心与谴责腐朽政局的正义感,安史之乱中生灵涂炭的惨景使他悲天悯人,不但对苦痛"推己及人",而且情愿"苦身利人".长期不懈的诗歌艺术追求让其用审美的目光观察万事万物,"民胞物与"是杜甫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不是直接谈美,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王阳明一生从事教育,其目标就是教人"致良知",体认自有本心,成就完满人格。明确人人具有成圣的潜质,树立成圣的理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审美本质论,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万物的本质向人开放,万物的意义向人生成。启示青年学子投身世界,拥抱世界,并具有为世界揭示意义的广阔胸怀和宏大气魄。王阳明以身心的体悟和实践为"致良知"的工夫,重视通过情感的力量来化育人心。寓教于乐启示我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乐"的工夫来潜移默化地激发本心"良知",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王阳明"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去追求"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15.
审美市场经济就是从审美的肯定角度和否定角度进行市场经济的价值再评价。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正价值(美),我们要有审美的境界;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负价值(丑),我们要有审丑的勇气。美与丑的二维价值冲突,本质地揭示了人在全面发展占有自我本质的进程中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对立。审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段市场经济进行审美,以求在物质福利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窘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通过吸取儒家对道德境界的观点,以儒家对道德境界之总括"仁者爱人"映射"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在对二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在道德境界范畴内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张丽娜 《学理论》2013,(20):374-375
当代部分大学生流行逃避思想、调侃正义、及时行乐的犬儒主义,缺乏高远的理想信念和超脱物质名利的精神追求,失去了作为主体最根本的主动性、超越性、道德性和自由性。而儒家优秀审美文化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突出"关心社稷"的爱国精操,通过"仁"之人生境域内修心灵之美,以及用"和"的理念体验"天地与我并生"从而外修人际之美这两个角度构建大学生的审美涵养。  相似文献   

18.
陈华 《理论导刊》2014,(4):101-103
关中石雕拴马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立足"桩眼"的视域,选取拴马桩艺术形式的空间结构、时间脉络、人的发现三个维度对其审美文化内涵展开论述,进而指出,关中石雕拴马桩的文化内涵结构表现为:俗家的追求、儒家的基础、释家的路径。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的审美风格集中体现为实用、庄重和包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宁 《学理论》2014,(2):143-144,169
在日本历史上,与谢芜村是继松尾芭蕉之后又一位享誉俳坛的俳句诗人,还是集南画之大成者。芜村所处的时代汉学风靡一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他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文学理念的认识。在王维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芜村创作的俳句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限画意,流露出作者融入自然时淡然宁静的心境和超然洒脱、离俗的处世态度,以"无我之境"的审美心境去观察大自然的一切,感受自然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除此之外,芜村在创作过程中还渗透松尾芭蕉的幽雅、闲寂理念,在俳、画、禅缘中表现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情趣、透露出美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通过对殷周时代关于"孝"的基本思想的创造性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养亲、敬亲为基本内涵的儒家孝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倡导和弘扬儒家敬养之孝,对于提高人类道德境界、协调代际关系、建立人际和谐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