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第五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于9月11日—20日在成都举行。65个国家(地区)应邀参加论坛、博览会以及演出活动,400多个非遗项目亮相博览会,使本届非遗节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展览。在“传承文脉·创造未来”的主题下,本届非遗节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为重点,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问题,探索“互联网+非遗”、“文化+双创”的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6月15~23日在成都举办。本届非遗节举行了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西片)赛事、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国际大展等多项活动,荟萃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300多位国内外专  相似文献   

3.
我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灵魂,是地域最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文化资源,因此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省在非遗保护方面虽取得一些成就,但与居于全国前列的浙江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借鉴浙江经验,做好我省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使它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助推器?本课题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米  马乔 《新湘评论》2020,(3):26-27
前不久,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推荐的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获评“2019非遗年度人物提名”,成为湖南唯一获奖者。这是对其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褒奖。自2015年郭存勇创办雨花非遗馆至今,359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在此聚集。近两年来,雨花非遗馆通过民办公助的模式搭建非遗人才孵化创新平台,以“非遗+旅游”等模式帮助传承人走向市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力打造名副其实的非遗高地、文化胜地、人才福地、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06,(8):46-46
中国迎来首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0日是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6.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新时期如何做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色、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辽宁非遗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困境或难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丛坤  王为华 《奋斗》2012,(2):16-17
2011年11月23日,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七项列入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填补了黑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即,佳木斯市被批复为“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省级)”,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  相似文献   

8.
<正>9月11日,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盛大开幕。本届非遗节时值中国文化遗产日设立十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传承文脉、创造未来"这一主题,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为重点,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这一时代课题,探索"互联网+非遗""文化+双创"的融合发展路径。本届非遗博览会展览面积近5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全国和世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一种蕴含着民族特质内涵的活态文化,正逐渐失去滋养它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土壤。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创新能力差、政府支持力度小、社会认知度低……非遗项目生存堪忧、传承堪忧。  相似文献   

10.
王琳 《当代贵州》2020,(1):54-55
非遗保护,贵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贵州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2013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实施;2014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明确省级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市(州)、贵安新区及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非遗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1.
吴松  徐静 《世纪桥》2023,(11):79-8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其中深挖思政元素,汲取文化基因,不断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基于此,首先从实践育人角度入手,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青年大学生走访调研“非遗”文化,访谈非遗传承人,了解新时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最后分析得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育人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时代意识和使命担当,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12.
日前,晋江市以"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主题,举行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通过广场文艺、首届校园灯谜赛、第十五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民间美术工艺作品展、第四届南音演唱节和第三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等,集中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的活态文化遗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在当今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如何有效的实现非遗的保护和开发?贵州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机遇?本刊就此问题专访非遗专家陈平。  相似文献   

14.
彭原 《当代贵州》2014,(19):45-45
正日前,文化部主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多个专家指出,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不能断了"文脉",而且非遗保护要和生活连在一起,不能只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大量的自然村落开始因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继消失。这些消失的村落随风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即便是得已进入人们视野并企图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城镇化建设亟待转变"赛跑"心态,才能让非遗保护走入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李莉 《新长征》2009,(12):60-6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理论上思考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省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3,(12):3-I0001
<正>近日,笔者从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知悉,该县挖掘并申报"非遗"项目的有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赛龙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赛龙舟》、《镇远报京"三月三"》等9个项目。近年来,镇远县在保护和传承众多文化遗产上做了深入的调研,并初步形成了一条可持续传承之路。让"非遗"在生活中展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项目现在正面临消失,原因在于其生存的环境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改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对于我国进行了1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特殊年份。十年让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进入理性期,非遗工作开始进入总结和学理提升的阶段。多数学者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断代研究。2012年也是"后申遗时代"的起步年,申遗热潮逐渐理性,从实践的角度去保护和认识非遗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生产性保护成为热点。非遗的产业开发和非遗产业化的区分也为实现非遗经济价值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在这一年更加注重非遗商业属性,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措施得以探讨。对于非遗的保护,除了保护名录措施越来越完善,警告退出机制的建立外,在这一年里,不仅让"非遗法"的价值和不足得以显现也使得非遗的生态保护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新的认识。"后申遗时代"更加注重活态传承,特别是对于传承人的研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讲,传承人也是整个生态保护链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备受关注,"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贵州作为非遗大省,长期以来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既有效延续了非遗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向心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推出"非遗+演艺"篇,一起看文旅融合绽放的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备受关注,"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贵州作为非遗大省,长期以来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既有效激活了非遗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向心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保护为主,中央财政也设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更多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靠发展才能传承,希望国家设立一项非遗的发展专项资金。"3月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团小组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