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今年4月24日,宋如华在他的企业食堂“托普之家”里,度过了34岁生日。当100多名员工围着他一齐高唱“祝您生日快乐”这支歌时,宋如华眼睛模糊,心里激情膨湃,他举起酒杯,向这些三年多来为着共同的事业忘我奋斗的托普人深情地敬酒。 出身于鲁迅故乡,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宋如华,和许多青年学生一样,当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学者,他并为此付诸不懈的努力。他前后共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参加了多次高技术项目的科研课题,还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学术研究上宋如华可说  相似文献   

2.
初识宋如华,是在致公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这位三十有二的后生外貌谦和,戴一副大框眼镜,操着江浙味极浓的普通话,乍一看,很难把他同一家有实力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老总”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成都托普公司总经理宋如华两年前还是个一门心思只做学问的“穷秀才”。但他不甘困守“象牙塔”,便在朋友的鼓动下,与邻居合股5000元,筹划下海办企业,  相似文献   

3.
王炜 《今日广西》2008,(24):63-64
1978年,23岁的王建国踏入东南大学校门,成为建筑学系一名新生。如今,他已是该校建筑学院院长。30年间,王建国完整经历了中国建筑每一步的发展变化。中国建筑业,从学界到业界,也如同一个青涩的少年,逐渐走向成熟,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并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林湘平以他质朴的文化底蕴,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以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来自社会各界的信心支持为根基,为漳平打造出一座座名副其实的“信得过”工程。但在他辉煌的背后也蕴藏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和他自己特有的毅力,这正是林湘平之所以成功的“奥秘”!自学成才,建筑行业显身手林湘平1958年出生于漳平市城关一个农民家庭。贫困的农村生活,父亲患上了难以根治的胃病,无法参与正常的劳动,迫使年少的他过早地干起了成年人才能承担的农活。天生不服输的林湘平,三年后他就从不谙农活的儿童炼就成为年挣四千多工分的少年。在溪口村务农六年期,他…  相似文献   

5.
从被拘到保释 回顾2004年,资本市场的一些现象颇为引人深思。中原高速的童言白、托普软件的宋如华、ST达尔曼的许宗林、ST春都的刘海峰等,这些曾经在资本市场上响当当的名字,如今都因为某种意义上的贪婪而成为一个时代结束的象征,黄宏生事件也是其中耐人寻味的个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绍兴是周总理根脉所系、血脉相连的故乡。他眷恋这块土地,热爱故乡人民。他自己曾多次说我是绍兴人。1939年春,他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辗转来到绍兴,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做了大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建国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  相似文献   

7.
33岁的宋如华是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机电部部级青年专家、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他1993年5月加入致公党,现任致公党四川省委委员、成都市委常委、四川省工商联执委、四川省光彩事业推动工作委员会常委、四川托普科技发展集团公司总裁。 宋如华是理学硕士研究生。10余年中,他参加了包括“863”高科技项目在内的20余项科研课题,是多个项目的独立研究或主研人员;他发表各类学术性  相似文献   

8.
据《成都商报》报道,千里迢迢从凉山州宁南县大同乡来到成都见自己的网上“美眉”,不料,陈明(化名)却落入骗局。 今年 4月,陈明用“想念你”的网名在网上聊天时,遇到了网名叫“为什么想念”的女孩,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以后每到周末,陈明都会到县城网吧上网,与“为什么想念”聊天。交谈中陈明得知女孩叫罗颜,今年 19岁,是成都某大学大三的学生。 不久前,陈明在网上告诉罗颜,他打算到成都来看她。罗颜表示随时恭候他的光临。 11月 18日早 7时,他一走出成都火车站就看见一个长发飘飘、穿黑色风衣的女孩高举着写有自己…  相似文献   

9.
陈半丁(1876-1970)现代中国画画家,浙江绍兴人。他少年时家庭贫穷,但勤奋好学,更爱好诗文书画,常临摹一些名家作品,而且画得不错。20岁那年,他赴上海,为了学习书画,结识了名画家任伯年、吴昌硕,并拜他俩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诗书画印的造诣与日俱进,深得吴昌硕等的赞赏。40岁后,他到了北京,先就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后又受聘为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在居京期间,他又和画家陈师曾、齐白石结为朋友,经常一起相互切磋画艺,作品渐趋成熟。当年曾和美术界同仁组织过北京画学研究会,自己也曾多次举行过个人画展,受到美术界同仁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少年犯罪系指少年的不轨行为。一个少年,当他(她)的行为符合现行法律所规定的少年犯罪的行为时,便适合于审判系统正式机构的程序来处理。少年法规定了广泛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从真正的犯罪活动,到成年人干了并不是非法行为的形式,都有载明。犯罪行为全国各州一致同意,一个少年,当他犯有一个成年人干了是犯罪的罪行时,他便是一个少年犯。少年在因谋杀、暴力强奸、抢劫和严重伤害等暴力犯罪而被捕的人数中,占22%。在暴力犯罪种类中,年龄在十八岁以下的,占因谋杀而被逮捕的总人数的9%,占因暴力强奸而被逮捕的总人数的17%,占因抢  相似文献   

11.
1980年,南川。一位挥斥方遒的15岁少年,一下子成了当地新闻人物:小小年纪就考取了成都科技大学。当年的这位少年名叫袁志伦。26年过去了,现年42岁的他已成为国内外举足轻重的矿产企业博赛矿业集团的“当家人”。  相似文献   

12.
胡玥 《人民公安》2011,(12):36-38
年过七旬的乌国庆,只背简单的行囊,奔波的步子从未停歇过。偶尔,他也会回眸看一看少年时的自己和故乡的家门,他很想和那个少年并行地靠在一起,温暖地晒晒太阳,而于他这一生,这是一场无法实现的奢望。  相似文献   

13.
故事的线索来自于一条已经不太新的新闻──五年前,一个12岁的陕西少年大义灭亲举报了自己父亲的犯罪行为,于是父亲进了监狱,少年成了全国闻名的“中华好少年”。五年过去了,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和他所做的惊世骇俗的事情,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有那么多的情感故事需要我们自己来塑造来演绎,别人的离奇经历已经很难再引起我们的关注。然而今天再见到那个“好少年”,深入了解了他这几年的经历之后,我们确实有一种比同情或欣赏更深也更远的思索……那孩子有个吉祥的名字,叫做净瑞。他一懂事就知道这名字里面蕴含着长…  相似文献   

14.
成都陕西街一间不到20平方米大小 的房间内,从地面到天花板,1800多件各式各样的古旧钟表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摆放在木架上。在这些钟表的重重簇拥中,安祥地坐着一位花甲老人他就是王泽润,一个一生倾其所有,情有独“钟”的人。 说起收藏钟表的经历,王老先生说这应归功于他的“败家”之功。少年时王泽润无意中被家里的一台旧钟所吸引好奇的他便把钟拆下来观看,过后就还不了原,父母骂他是“败家子”,还挨了一顿打。然而钟表不停转动的指针却依然使他着迷;后来在钟表元件厂工作的哥哥帮助下,他很快就学会了钟表修理技术,也正…  相似文献   

15.
正金庸绝不仅仅是一个武侠小说家,他完全有着驾驭鸿篇巨制的能力,有着向更高的峰巅冲击的能力,也有着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他不能实行自己的"暮年变法",实在是文学史上的巨大遗憾。金庸(1924-2018年)的著作曾伴随了我们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和岁月,那个时节,是一个多么天真烂漫、生命如花的时候啊!就如同"五四"那代人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少年的我们的心中,读到《射雕英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日俄战争110周年。日俄战争结果是俄国战败,将中国东北的殖民霸权让给日本。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要改造国民性,一定程度上是深受日俄战争的刺激。但很少有人知道,日俄战争对少年周恩来也有强烈的刺激。周当时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有一年没有回家度假,和一个姓何的同学去了他在奉天南郊的老家。何家的祖父带着周和自己的孙辈去看奉天附近日俄战争的旧址。日俄战争从旅顺打到奉天,沙俄战败,把一腔怒气发泄到中国人头上,滥杀中国无辜百姓,何家就被俄军杀了4个,伤了6个。当周恩来看到矗立在魏家楼子沙河  相似文献   

17.
《干部人事月报》2011,(4):12-13
从少年万元户到千万富翁。陈光标出生在江苏泗洪县农村,小时候家境贫困。13岁起,陈光标开始卖冰棍,贩水果,贩粮。17岁,他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他换过几个工作,但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火车上巧遇老乡,巧舌如簧套近乎,四同伙分饰“角色”,三幕场景环环相扣,目的只有一个——骗钱。陈女士坐火车从南京返回成都,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到站时,车上突然冒出一名戴眼镜的斯文男子与她攀谈起来。经简单介绍后,陈女士发现他竟与自己是同乡,双方你来我往聊得很是投机。下车后,主动帮陈女士提包的男子告诉她,自己也要回龙泉区的老家,路上还可继续做伴。有这么殷勤的“老乡”同路,陈欣然答应。出了火车站,“老乡”打了几通电话后,又告诉陈一个“好消息”,自己在成都做生意的“表哥”今天也要回龙泉老家,他可以开车送陈一段。觉得彼此已经很…  相似文献   

19.
魏胜利1989年从部队转业到政协机关工作,多年来,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奋努力,艰苦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一个投资仅1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了年创利润上百万元的在京城和行业系统中小有名气的企业.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全国政协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Sharon  曹有涛 《台声》2006,(3):94-96
和许多家境优越的年轻人一样,杨玎少年时就独自背起行囊远赴海外。10年间从澳洲到北美,从中学到大学,直到修完经济学学位后,这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和习惯西方生活方式的青年学子却决定回到中国发展,用他的话来说“毕竟这里才是自己的家”。况且,这里还有他和父亲的一个四合院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