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三种看法对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从整体来看,东欧各国从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苏联。二、与第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苏联在经济上压迫和剥削东欧各国,苏联通过同东欧各国的贸易,得到了比东欧各国更大的经济利益。三、在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苏联和东欧享受着平等的经济利益。这种看法主要存在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学家中间。他们以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家分工贸易理论为根据。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苏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交错。从孙中山"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换取苏联最终选择扶持国民党,到蒋介石骗取苏联顾问信任,并在崛起后迅速"变脸",抗日战争时期又力争"与苏共存",委曲求全至忍无可忍。从苏联亲手点燃的中共星星之火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发展成燎原之势,到建立新中国后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愤懑,决心与苏斗争到底。如果说,孙中山对苏联的信任是:革命胜利的苏联在军阀混战的中国选中了他;蒋介石对苏联的厌恶很大程度源于意识形态的分歧;那么毛泽东的不满,则是因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苏共以"老子党"自居。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对苏联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中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却不得不与维护自己国家利益和在华利益的苏联交手,这其中的纠结可想而知。但关键在于,他们在国家利益与政党利益中作出了抉择,而结果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中苏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苏联在发展与西方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时,一直致力于通过经济联系的方法促进苏联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进入七十年代缓和时期后,苏联出于不同的政治与经济考虑而选择不同的西方贸易伙伴的做法愈益明显。从效果看,苏联在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以经贸关系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本文试就苏联在七十年代选择不同西方贸易伙伴时的政治与经济考虑及其政策效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下,以及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恶化,“冷战”的升级,而基本断绝了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贸易联系。直到五十年代末,苏联同西欧的贸易关系才有所恢复,六十年代初期又同美国达成了儿项较大的粮食买卖协议。但总的来说,在战后的最初四分之一世纪里,苏联同西方,尤其是同美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种情况直至七十年代才出现较大的改善,苏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的往来明显增多,彼此都从相互间贸易联系中获得一些好处。本文试就七十年代苏美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因、特点及结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苏联国内的经济、政治、民族、社会的全面危机,到1991年初已发展到危急阶段。4月23日,苏联总统和9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关于稳定国内局势和克服危机的刻不容缓的联合声明》。长期处于尖锐对立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都在声明上签了字,声明在议会(最高苏维埃)获得通过,并得到4月24~25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的支持。联合声明的贯彻实施能否扭转苏联已动荡一年多的国内局势?能否成为苏联改革过程转折的起点。由于苏联的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苏联本身,而且与整个世界局势的走向体戚相关,因此,世界各国的政要、国际问题专家对此都极为关注。本文拟根据笔者对苏联问题的长期观察与思  相似文献   

6.
无论怎样评价,亚太地区出现的局面是美国过去十年中,在地区安全利益方面所取得的最卓著的成就。尽管美国在印度支那长期卷入的战争中最终没有取得胜利,而该地区国家对美国军事力量的可靠程度又不时产生质疑,但美国目前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处于一种十分有利的地位,尤其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太平洋沿岸的经济繁荣使美国与该地区的商  相似文献   

7.
对外实行全面经济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它不仅包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的开放。关于积极开展同苏联东欧国家贸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1985年春苏州会议上作了详细讨论,我国学术界对此也先后发表了不少文章从各个方面作了全面论证。近两年来,中苏贸易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正说明了中央的开放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大家的分析也是符合实际的。本文想就在中苏“三大障碍”未能完全消除的条件下,对中苏贸易发展前景的估价及如何进一步开展中苏贸易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中苏贸易的发展状况中国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基本上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同我国政府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的就是苏联,从而使中国同苏联正式建立了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十年里,兴盛一时的西方同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开始走下坡路。西方同苏联东欧国家之间贸易的扩大,始于六十年代末。当时,西方和苏联东欧双方都认为这种贸易对自己十分有利:西欧和美国的公司正在寻找新的市场;而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10.
苏联目前与一百三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一九八○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为九百四十一亿卢布,一九八一年为一千一百亿卢布。其中主要贸易对象是经互会成员国,约占全苏外贸额百分之五十,其次是西方国家,约占全苏外贸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再就是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苏联与东盟五国的贸易比重很小,一九八○年贸易额为五亿一千万卢布,占当年全苏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四(全苏贸易总额为九百四十一亿卢布)。苏联与东盟五国的贸易额逐年增  相似文献   

11.
关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顺利崛起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着重处理好经济与外交、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周边与非周边、现在与将来等几对重要关系,有针对性地制订我国对周边主要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东盟、俄罗斯、中亚和印度的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出于各自的目的苏联同西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八二年西欧国家在苏联同西方发达国家贸易的比重已占78.6%,贸易额达到297亿卢布,一九八二年比一九八一年增长了4.7%。苏同西方国家的贸易80%集中在联邦德国、芬兰、法国等西欧国家。其中联邦德国、芬兰、法国为最大。一九八二年这三个国家约占苏联同西欧贸易的50%。  相似文献   

13.
苏联中亚细亚由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四个联邦共和国组成,它是苏联二十个经济区域中一个,拥有面积1.3百万平方公里。它具有穆斯林的风俗,好象是一个处于战争状态中的阿富汗和深受以色列革命风暴折磨的伊朗两国边境的和平小港,中亚细亚的苏联共和国经济在地区发展方面作为苏联的政治橱窗而呈现。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沙俄长期的殖民统治和苏联数十年的中央集权统治,遗留下大量民族问题。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从法律上宣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复存在。继而出现的15个新国家的民族情绪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高涨。鉴于苏联时期俄罗斯处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地位、俄罗斯人占据总人口的大多数、解体后仍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中国加入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作出了援越抗法的战略抉择.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此战略决策主要建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利益基础上,与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全球与地区层面的地缘政治体系也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居民迁徙在开发新的地区、发展某些地区的生产力与经济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其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联合成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各民族由于受以前的活动历史制约曾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正如俄共(布)第5次代表大会指出的,俄罗斯民族达到了最高的发展水平,而6500万非大俄罗斯族居民中只有乌克兰、自俄罗斯、阿塞拜疆一部分和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以来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对外经济部门的自由化以及外向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增长和发展出现巨大的飞跃,资本——产出比例降低,出口实绩扩大,对世界经济冲击的适应能力增强。继八十年代末以来苏联东欧发生的一系列巨大政治变化,苏东的对外经济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苏联东欧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成功经验中预见到广泛参与世界经济的可能利益,把对外经济部门自由化作为将国内经济加入到世界经济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主要方面。对外经济的自由化包括取消数量限额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各种税收和补贴,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公众-国会-政府的研究模式分析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认为公众与官僚机构的利益诉求一致之处催生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公众的贸易偏好是推崇贸易限制,它的实现有赖于国会立法者谋求连任或竞选成功的利益目标,公众与国会二者之间利益互动的过程孕育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雏芽;国会与政府在美国贸易决策过程中关系特殊,这使国会可以借助快车道授权控制政府贸易权力,政府则须考虑国会的贸易倾向,最终政府输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积极稳妥、不断深入的态势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与历史上所经历的几次改革相比,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指导、方针政策、计划步骤诸方面都含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即以利益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并贯彻于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具体措施之中。一、利益是经济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经济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的总目标下积极推进的。在总结以往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联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政策。这些新思维和新政策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利益。苏联目前经济改革要实行经济体制模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依靠利益刺激进行运行的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苏联经  相似文献   

20.
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向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和军事物资的援助,为北越的胜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然而,由于冷战的特殊背景和国家利益的考虑,苏联政府长期对于这段历史秘而不宣。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政府揭开了这段秘辛并公布了相关档案文献。本文探讨苏联军事专家在越南战争中的活动和作用,并关注他们身上所反映和塑造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形象——"苏联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