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2003~2014年CNKI的期刊来源库收录的77篇中国街头官僚研究文献为样本来分析,我国街头官僚研究呈现出五大热点主题:进行理论推介,将国外街头官僚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引介至国内;进行理论对话与借鉴,明晰街头官僚概念在我国的群体所指;从自由裁量权视角入手,分析街头官僚的特殊地位;从政策执行角度,缕析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基于责任要求,探讨控制街头官僚的方式和途径。研究趋势包括:街头官僚群体的界定研究;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的继续研究;街头官僚行动逻辑的继续研究;政策执行视角的继续研究;基于西方街头官僚理论的创新研究;信息时代下基于街头官僚理论视角的电子政务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形象是政府执政合法性存续和政府行政最终实现的基石。从本质上讲,政府形象建构和政府形象传播两位一体,其中,街头官僚——公民互动传播是政府形象建构的主要路径,具有直接性等多种特征。作为政府形象建构主要路径的街头官僚——公民互动传播,当前具有相关理论研究匮乏、政府形象建构实践忽视、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滥用等多重瓶颈。要充分认识街头官僚——公民互动传播对于政府形象建构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把关入口,教育与激励并重,建立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一线公务员队伍;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监控街头官僚行政行为,遏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大力建设电子化政府,转变政府行政范式。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街头官僚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是国外政府管理理论创新的重要代表。在上述理论创新中,法默尔通过想象、解构、去领地化和变样等步骤构建起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福克斯和米勒通过公共能量场等概念建构起了话语理论,街头官僚理论主要讨论最前线公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网络治理理论则讨论权力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这些理论通过批判传统官僚制理论的种种弊端,进而提出了关于行政领域创新的观点和理念。  相似文献   

4.
《求实》2022,(3)
街头官僚作为基层治理场域中的一线治理主体,对其治理实践的高标准、严规范和效能化,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在制度结构、组织目标、复杂环境、资源禀赋、利益考量、能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执行运作一定程度上无法用统一的标准予以规范,现实中呈现为差异化执行类型。自由裁量权的治理权限和运作方式的“度”难以有效把握,容易失控异化为治理的过度执行。这一问题隐含着其他危害:在微观层面,造成街头官僚执行公信力下降;在中观层面,削弱地方政府治理权威;在宏观层面,影响国家认同。因此,应通过合理举措使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转向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既要保障执行权的自主效能,又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规约控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街头官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断地进入舆论和媒体的视线。街头官僚在执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制度性因素与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不同的强度与不同的层次,大致可以归并为三类:宪政规则变量、集体选择变量、具体操作变量。在多重影响因素的力的平行四边形中,街头官僚展示了双面人的行动逻辑。制度防范之道在于:建立民主自治机制,强化权力约束机制,引入竞争选拔机制,完善激励晋升机制。  相似文献   

6.
系统官僚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官僚的自由裁量权。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系统官僚在我国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系统官僚理论对控制我国系统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代表性官僚(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因其涉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资源向长期弱势的群体(例如少数族裔、女性)倾斜进而达到提升社会公平公正的目的,成为公共行政学科理论前沿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44年Donald Kingsley的《代表性官僚》成书以来,公共行政学界极大地推进了对该理论的研究,包括深入探讨官僚代表性与社会影响的因果机制,并通过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丰富的实证证据。本文深入地评述了代表性官僚理论的主要定义、概念与假设,并创新性地对近年来代表性官僚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按照三个模块进行系统的整理:被代表群体的社会或身份特征,被动性与主动性代表之间的转化和制约条件,以及检测理论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设计。与此同时,本文也对代表性官僚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超越官僚制:现实抑或乌托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介绍以韦伯范式为核心的传统官僚制模式的内容与缺陷的基础上 ,分析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为主的现代行政学理论对传统官僚制模式的批判与反思,以及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实践对传统官僚制的现实超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本文认为对官僚制的超越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理想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目前都只能表现为对官僚制的进一步修缮 ,而不是抛弃官僚制的基本制度框架与组织结构本身。文章最后分析了官僚制的现状与未来及其对中国行政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象明  刘浩然 《求实》2017,(3):66-75
官僚制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学说的基本理论。官僚制寄希望于通过专业分工来保证组织效率。对官僚制的阐释、批判与修正几乎贯穿着公共行政学百年发展史。从新公共行政到公共选择理论,再到新公共管理,学者们围绕着官僚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批判,认为官僚制禁锢效率、忽视公正、背离民主等。在对官僚制的批判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历史和现实贡献。对官僚制理论批判与启示的梳理,对于中国公共行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官僚主义及其治理: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官僚机构、官僚和官僚主义对官僚和官僚机构的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客观的描述,另一种是贬义的评价。公共选择理论是从前者的角度来分析官僚及官僚机构的。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官僚机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组织形式,它和其它社会组织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其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