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钱坤 《长白学刊》2021,(3):137-142
空间是理解城市诸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城市治理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空间转向"愈加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逐渐进入从外延式扩张转向以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内涵式治理"新阶段。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逐渐兴起,并成为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社区营造事实上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生活逻辑主导,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再造、公共交往再造、居民参与方式再造、社区治理模式再造等实现整个社区再造的一种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所体现的治理逻辑在于,通过社区空间的重构,破解以空间为基底而衍生的众多社区治理问题,实现社区的再造以及社区共同体精神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生态治理,面临强烈的经济发展愿望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的"硬"约束之间的矛盾;面临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高标准与民族地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面临全面有效的生态权益保障愿望与公众参与生态治理不足之间的矛盾。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必须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这种公平正义是一种相对的、整体的、发展的公平正义。其实践路向在于高扬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旗帜,正确宣传治理公正内涵,凝聚强大的社会共识;将公平正义作为生态治理现代化善治目标的基本价值贯彻治理始终;在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中实践生态治理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空间集生产、供给、分配和消费为一体,具有多重属性和多种功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一个"空间转向"的过程,即由"管治空间"向"服务空间"、"由权威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由单向式空间向互动式空间转变的发展趋势。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着传统形态的功能弱化与现代形态的机制缺失两大困境,处于一种"两边夹生、中间空心"的过渡形态。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进行"空间重塑",打造一种"内嵌型"公共文化空间,以调动民间文化力量的主动性、积极性,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江苏政协》2023,(1):44-45
<正>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是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宿迁市全面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建议:一、坚持规划引领,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科学引导和调控公共空间治理。一是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5.
王名 《人民论坛》2014,(10):40-41
<正>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落实政社分开,努力实现向社会放权和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并下大决心落实政社分开,努力实现向社会放权和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同时积极扶植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能力建设,努力培育健康开放的社会组织良性生态,推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最富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有责任履行由法律和社会所赋予的职能和义务,也就是维护好社会公共利益和确保公共产品安全,这是政府的本质决定的,也是政府的合法性所要求的。但现实中有些政府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滞后性、失灵性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存在思想认识"异化"、责任履行"错位"、处理方式"缺位"等责任缺失的行为表现。重新审视政府水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构建和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制度、水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制度以及水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责任落实,对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网络公共领域是现实社会公共生活的网络延伸,也是开展社会治理、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平台。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网络治理方式落后,网络公共秩序混乱,网络造谣、侵犯隐私、网络诈骗等问题,对此,应积极推动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法治化,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普法宣教等方式营造健康的网络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17,(4)
<正>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在生态环保观念逐渐得到强化的今天,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显得尤为迫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这种繁重性和艰巨性,既包括提升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建设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解决日益严峻的  相似文献   

11.
把公共文化服务仅仅视作"文化福利"或"文化权利"的要求,有其不足:作为文化福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缺失民众必要的民主参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相脱节;在当下,"权利"往往被人工具性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规约,又会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消解力量,从而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的主旨相背离。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质上而言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决定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必要性。当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治理面临着参与空间小、公民参与意识不足、制度供给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障碍。我们必须积极改变管制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和彼此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武建强 《求索》2012,(2):99-101
作为国家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公共空间"理论,实质在于揭示政府与民众的政治生活,即社会通过公开的讨论与批判而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强化国家活动的民主色彩,它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力量变化状况及国家政治制度民主性,并赋予公民充分的政治参与权利及保障。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最早进行了民主的政治实践,那么那段历史时期围绕公共事务的治理,是否具备了多主体参与政治和批判的公共场域?本文力图根据公共空间理论,剖析民国早期不同政治势力的历史活动,及有利于公共空间形成的政治条件,得出民国时期的"公共空间"雏形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并揭示它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的现代性发展相对忽视了情感要素的治理功能,本文基于顺德案例提出"乡情治理"概念并探析其运作逻辑,以呈现传统文化和情感要素对县域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经验考察表明,乡情治理的核心是基于经济、社会纽带和共同文化符号的情感场域,并通过以下特征治理要素发挥作用:乡情凝聚下的"新士绅"和议题网络作为主体;传统节日和文化场合作为公共平台和议事空间;爱乡、奉献、共荣等地方价值内嵌为利益协调和集体行动规则;发达的民间和社区慈善作为内生治理资源。乡情治理是对基层自治、法治和德治的补充和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加了"共荣"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和城市化进程带来新的治理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历史上缺乏公共治理传统,改革30年来公共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微观分析看,上海市某街道"党建共建"活动显示出公共治理的某些特征,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着其在公共治理中的特殊地位。案例所展示的执政党与公共治理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特色公共治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公共治理范式是对传统的管制模式的一种反思与发展,它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并已然成为一种新型范式。面对"管制疲劳"的出现,公共治理的崛起成为必然。作为回应性、参与性,主张协作与合作的公共治理在公法领域有其具体的体现。由于中西法治环境的差异,英美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早已掀起,而在我国,公共治理的空间有其自身特色。中国法治下独特的公民社会、社会自治组织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情究竟能给予公共治理多大的空间,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会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具有深厚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典范,是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治理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8.
设计构建"行政公共网络平台"有助于实现电子政务的合作治理,使工作流程大为简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合作治理的基础条件———互操作、单点登录和生活事件公共门户网站,接下来分析行政公共网络平台的功能,说明论证互操作、单点登录和生活事件服务机制在该平台上的实现途径,以及用户运用配置文件管理和保护放置于文件中的个人数据的原则与方法,并通过实际生活事例说明合作治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9,(22)
<正>11月9日,由群众杂志社、中共邳州市委共同主办的"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县域样本——邳州城乡公共空间治理论坛"在邳州举行。论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邀请了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浦东干部学院以及省政府研究室的专家和领导,就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观照。邳州市委书记陈静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邳州走出了以"党建+"为统领、以"公共  相似文献   

20.
茹婧 《长白学刊》2024,(1):122-134
城乡结合部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其“亦城亦乡”的混合形态为城乡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治理与生态治理的有机融合,进而推动我国新型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议题。本研究以成都市公园社区示范点为例,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为视角,以“空间断裂—空间修复—空间适配”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相“切割”引发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的“新陈代谢断裂”;通过空间修复与空间营造,城乡结合部社区实现了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分类而治转向空间适配的绿色融合式治理。“绿色融合式治理”是一种以“绿色”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社区治理创新机制,包含“多元主体联动”“空间尺度再造”与“空间资源融合”的内在机理,不仅拓展和丰富了社区治理的理论维度,更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超越。“绿色融合式治理”不仅是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机制创新,也可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推进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