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伙犯罪是指有三人以上参加的具有一定组织形态的共同故意犯罪,而青少年团伙犯罪则指犯罪团伙成员主要是青少年的团伙犯罪。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团伙犯罪”这一法律用语。它是我国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在法学和犯罪学研究中,统一把团伙犯罪看作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或者说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2.
从今年伊始至今,各地严打整治斗争捷报频传,战果累累,一批批作恶多端的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一个个带有黑社会性质和流氓恶势力的犯罪团伙被摧毁……人们在拍手称快之余,不禁疑惑:这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在形成之初,这些地痞恶霸在最初作恶之时,为什么没有及时受到打击和处理,直至对社会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只是到中央要求“严打”时才被押上法律的审判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犯罪团伙、流氓恶势力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以存活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独生子女犯罪团伙的调查,本文对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犯罪团伙的特,点作了较为客观可信的描述,系统地分析了独生子女犯罪团伙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独生子女犯罪团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团伙犯罪在历史上已存在几个世纪,但在美国则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并且其间几度兴衰,发展到如今已成为美国社会的特殊问题。犯罪团伙控制着美国地区的许多小城市及郊区,各地警察机构也常常被迫在大街小巷进行巡逻宣传,而一般美国人则对此已司空见  相似文献   

5.
回顾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研究不仅仅推动了青少年犯罪学与犯罪学的产生,还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公众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促成矫正主义青少年犯罪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诞生、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3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也存在着学科独立性的缺失、研究对象界定的悖论、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槽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等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6.
隐忍与释放--青少年中"大话西游"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宗伟 《青年研究》2002,(10):27-32
近年来在我国的青少年中形成了一种因电影《大话西游》而引发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一具体文化现象的描述 ,分析了这一青少年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原因。本文认为 ,“大话西游”现象从根本上隐射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矛盾 ,并用文化的隐喻形式解决了青少年的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在文化上缺乏自觉性导致其文化判断和选择上的困惑与盲从,因此,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是青少年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人文教育,为青少年文化自觉的形成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个体自主意识与能力;引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为培养青少年高度的文化自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夏双 《学理论》2014,(9):283-28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四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电视娱乐节目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而受到青少年的广泛喜爱与效仿,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态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试从青少年的特点入手,探讨和分析娱乐节目受到青少年认可的原因及当前娱乐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最后探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交往是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易使青少年形成网络人格、多重人格、封闭性人格、平面化人格、攻击性人格等障碍,因而优化青少年网络交往的素质和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旅客列车流窜犯罪是严重危害列车治安、影响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犯罪类型。当前旅客列车上流窜犯罪团伙的主要特点:(一)流窜犯罪团伙在途经外局的普通旅客列车上作案相对突出;(二)流窜犯罪团伙成员构成上由简单向复杂型发展;(三)流窜团伙作案既有随机性又具规律性;(四)流窜团伙成员普遍具有较强的反侦讯意识。依据流窜犯罪具有的案犯成分复杂、侵害目标广泛、逃离现场迅速、活动区域多变的特点,结合当前“三基”建设工作,建立完善预防和打击旅客列车流窜犯罪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当前铁路刑侦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7年第18期热点观察中《“黑警霸”覆灭之路》一文,把一个以个别变质民警为骨干的犯罪团伙的覆灭之路公布给广大读者,使人读过之后大快人心。这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横行乡里多年,无恶不作,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但最终也难逃法律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发展与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政治观的形成过程经历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当代科技发展导致 社会信息化和政治信息化。这些特征既对青少年的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又对青少 年政治观的形成产生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什么打黑除恶,不就是运动来了么,我封曼挺身而出!重庆赫赫有名的涉黑犯罪团伙头目封曼,在看守所狂妄地对记者说。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记者在各地采访中,负责打黑的民警们自己都能置生死于不顾,但对家人生命安全遭受到的威胁,却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5)
我国网络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网民,其中又以青少年占最多人数。青少年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国家网络安全和民族发展未来,要形成系统思维,从事前预防机制、行为管制机制、影响诱导机制、事后补救机制四个环节入手,加强青少年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成长氛围。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办网;提升全民网络素养,形成合力,督促青少年自觉文明上网;创新网络内容形式、方式方法、途径载体,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引导和网络教育、文化工作;积极开展对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有失范行为的青少年的救治和心理法律援助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白蕾 《学理论》2013,(10):110-111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彰显主体、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迷失、价值观主体的迷失以及教育方式的迷失,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处在了发展的瓶颈期,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呼唤德育教育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寻找新路向,并在这种路向指引下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1)
道德榜样体现出社会的价值导向,道德榜样教育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而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正确认知榜样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道德榜样日趋淡出青少年的视野,明星偶像崇拜成为风潮,究其根源在于树立榜样的缺失,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树立榜样脱离现实,内容脱离生活;另一方面,宣传媒介娱乐化,虚拟化,宣泄化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榜样环境,来塑造青少年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提出的“美育”这一概念,不仅是指青少年在学校或专门机构所受的音乐、美术、体育和其他艺术科目的教育和训练,还包括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审美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諸如文学作品、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等。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美育与青少年德育之间的关系,并试对目前青少年的美育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从而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为培养造就一代新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杜雨来 《学理论》2010,(21):233-234
以往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进行系统教育的合适时间问题,同时德育课本也存在着严重智育化倾向。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德育的效果不够明显。旨在分析和讨论了新时期社会对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青少年“道德识别与反馈系统”的概念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学业冲突是中国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最常发生的一类亲子冲突。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青少年在成绩冲突、日常学习冲突以及间接学业冲突中的不同判断及其对解决策略和解决结果的影响,描述青少年视角中学业亲子冲突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成绩冲突事件的道德判断促使青少年采用顺从性的解决策略,解决结果为顺从父母主张;在日常学习冲突中,青少年的判断同时包含个人判断和道德或习俗判断,道德或习俗判断驱动青少年使用顺从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形成顺从父母主张的解决结果;青少年对间接学业冲突的个人判断则使青少年采用多种冲突解决策略并最终实现自我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