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4):8-8
1、我常常真诚地注视一些长相困难的女孩,目光里写着肯定与鼓励,姐曾开玩笑说,我这是“眼睛扶贫”!男人可以为女人做许多事,比如开门、让座、抱孩子等,但还有一项,就是用眼睛赞美。看美女是天性,但看建成女则是涵养,而且是充满怜惜、鼓励地“看”!  相似文献   

2.
徐勤 《法制博览》2011,(6):32-32
过去常看新闻报道,知道农民、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下岗工人是“弱势群体”,街头市场小商小贩是“弱势群体”。最近看了几条新闻,忽而发现原来现今人们都是“弱势群体”了:《大家文摘报》消息,河南济源市城管“沦为”弱势群体,他们因待遇太低而集体上访;  相似文献   

3.
老鬼 《法制博览》2009,(8):30-30
可以说,中国女人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女人相比,都是“裤腰带勒的最紧的”。古时候有行不露足,笑不露齿之说,“男女授受不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着走”。这虽然说是封建,是压在“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但应该承认,这其中也有我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过去中国妇女除了一张脸外,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让男人们随便看的,就是看脸也要有分寸,至于像西方妇女那样接吻、拥抱、拉予等.  相似文献   

4.
歪看乱想     
顾桐 《法制博览》2010,(3):72-73
所谓“歪看”,是因为常常躺着读书,不是正形;所谓“乱想”,是因为在历史的断章碎句、轶闻趣事中,又常常走神,所思所得亦不属于正途。记下来,便是“歪看乱想”了。  相似文献   

5.
卢周来 《法制博览》2008,(10):25-25
从乡下来的母亲,一天晚上在看电视时问我:“电视上那么多广告,是放给谁看的?村里几十户人家,没有一户买过广告上所说的东西。”当时我就回答:“那是给城里人看的。”没有想到旁边的妻子竟然追加了一句:“今天晚上电视上的广告,除了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外,那些高档酒、高档名牌衣服、家庭用小轿车等等我看我们及我们邻居也很少能买得起。可见,  相似文献   

6.
每天上雅虎邮箱,每天都会看到该网集纳的专题化热点资讯,这一周印象最深的是“人心冷漠的中国‘看客’?’专题,对中国式的“看客”进行了盘点。看客热衷于看热闹,看别人不慎失足落水的惨烈、看歹徒光天化日之下的行窃、看轻身跳楼的男女、看老人孕妇不慎跌倒、看瘦弱的女子被人当街强暴……而最新的例子,是在一列火车上,一名年轻女子突发精神性疾病,当众脱下衣裤。  相似文献   

7.
李敖 《法制博览》2008,(24):25-25
小孩子看电视,他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相似文献   

8.
干部的味儿     
各种戏曲的“走台步”,什么“虚拟动作”、“程式动作”等,都得靠演员练好些年,我们今天有些干部走的“台步”,无师自通。一个小伙子朋友和我叙话,他说:“我对一些干部身上的味儿,有研究。哪一级的,权大权小,权虚权实,都写在身上。我一看,就知道。”我说:“旧社会相面的,靠一看二问。”他说:“今天的,不用问.”我说:“人也怪,为什么自己是个什么角色,哪一级,哪一职,都随时随地想着,并随时随地表演出来?”小伙子说:“这叫存在决定意识。当然在家里不摆,在老子面前不摆!”  相似文献   

9.
《工会博览》2023,(21):43-46
<正>解决问题的钥匙——“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会闭幕不久,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太行山深处河北阜平。这次调研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次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相似文献   

10.
邓笛 《法制博览》2008,(20):32-33
一群孩子看一张家庭合照。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的肤色和其他家庭成员不一样。于是,看照片的孩子中有人说,这个男孩一定是这家人收养的。“什么是收养?”另一个孩子问。“我知道,”一个女孩抢着说,“我就是收养的。收养就是,你不是被妈姆际在肚子里,而是怀在妈妈的心里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字,若单从字面或意义上看,有的确实不通。比如“公主”一词,不但不通,而且极显荒谬。明明是女性,却偏偏说“公”!再说,在整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即使是皇帝的女儿,“主”也无从说起。此外,俗语“狗眼看人低”,也让人颇费斟酌。若从客观现实上说,人,哪怕是小孩也比狗高,狗眼看人,人理应是高的。如果狗看一米八几的成人,那人简直是高高在上的庞然大物了。因此,狗眼看人终需仰视才行。如果从生物演进而论,  相似文献   

12.
奴才进化论     
晚上看电视,和坤跪在乾隆面前说:“奴才办事不力,奴才该死!” 女儿问:“什么是奴才啊?谁是奴才啊?”  相似文献   

13.
在国外,学者会经常提到一个观点,即:学术文章就是写给几个人看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学术文章因其关注的领域比较狭窄,探讨的内容又比较深刻,因而大部分人(包括同行学者)是不会去仔细读的。所以,虽然一篇文章的下载率或者转引率可能会不错,但是真正能花时间仔细看一篇学术文章(包括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并且对文章内容进行批评指正的读者很少;其二,尽管只有几个人看,但是这表明学术文章必须认真,这几个认真看的人很可能是“来者不善”——这几个人可能看的很仔细,他们的学术素养使得其有“鸡蛋里挑骨头”的能力——会注意到文章中的细节问题,和可能的错误。因此,我们学者必须学术诚实,写论文必须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否则总有被“质询”、被“弹劾”的悲催时刻。  相似文献   

14.
孙士杰 《法制博览》2010,(14):62-63
钱挣来是花的,书买来是读的。钱不花是一张纸,书不读是一摞纸。 母亲健在时常对我说:“看闲书不如看医书,养花不如种菜。”  相似文献   

15.
序换奥秘     
清末,湘军将领李之度与太平军作战屡吃败仗。他给朝廷奏报军情不敢隐瞒真情,其中有一句“屡战屡败”。湘军头领曾国藩看了,大笔一挥,改为“屡败屡战”。这样两字之调,褒贬迥异。虽然“屡败”的事实并不改变,但“屡战屡败”是“常败将军”,那是要杀头的,而“屡败屡战”则有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现在当公务员有“终南捷径”吗? 答:有!捷径有三,最优者为“官二代”、“官三代”,家中父母辈、爷爷奶奶辈吃“官家饭”,带“长”字者尤佳;次优者为富家子孙,家中有的是钱,也自可换来“顶戴花翎”;末优者为“杨家女儿”,颇有姿色,傍上了某长,也就能“从领导的床上坐到主席台前”。并且此i捷径,绝不看资质高低、有无真材实料等。  相似文献   

17.
徐翔麟 《法制博览》2008,(20):49-49
第一次监考,时间:1981年6月30号。地点:山村小学。科目:小学语文。发好试卷,我坐在讲台前看报,偶尔听到:“老师,他把头歪到那边去看。”我只看了一眼,那学生红着脸很委屈地说:“我没有偷看,就是看了一下窗外。”学生两人一桌,各自边答题,边用手捂住答案。考场内很安静。考后我被评为“优秀监考教师”。  相似文献   

18.
阮直 《法制博览》2011,(10):30-31
更喜欢刘再复《双典批判》的下部,这是我读到的关于《三国》最有独到见解的解读。它不是对这部经典文学文本的艺术审美,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一次透析。记得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老看三国老奸巨猾,少看水浒血气方刚,男看西游胡思乱想,  相似文献   

19.
魏伯河 《法制博览》2008,(11):41-41
如果有人问你:“孔子的父亲姓什么?”你一定会说:“当然姓孔了”。恭喜你,答对了!可是,看古书上说,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看不出他姓孔来。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0.
看了电影《投名状》,又看了贵刊第二期《〈投名状〉背后:清末离奇“刺马案”》。有几句话想说,算是读书笔记吧。“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至今仍显迷雾重重,难以定论,故而成为清末民初文学与戏曲演义的热门题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