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形成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理论和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建设会议上提出的"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思想的深化与发展.这不仅对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对党的建设具有里程碑般的标志.它必然要求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点极为关键,就是必须做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文化特征,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创建学习型社区,正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正确认识和解决开发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创建活动的开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到: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国上下结合贯彻十六大精神,一个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中心而展开的学习热潮正在兴起。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工会为什么要创建成为学习型组织?工会如何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目标。而“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理念,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  相似文献   

7.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张声雄、徐韵发主编的《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以下简称《创建》)一书,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系统论述了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意义,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作了精辟的阐释。这是一本将学习型社会理论系统化、本土化的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据21…  相似文献   

8.
创建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新观点。一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前进。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和重要思想。建设学习型社会思想的提出,则使学习这一人类的基本行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学习型社会”是20…  相似文献   

9.
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仁勇 《求实》2003,(3):50-51
论文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将“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论述 ,阐述了学习型社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 ;大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 ;以与时俱进精神积极投身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一、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1.注重更新观念。大力提倡“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学习两结合”。在工作中学习,是将学习看成是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符合中国实际的独创性设计。小康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注点和社会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又互相关联。小康社会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参照系,二者同为中国特色的锻造。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的世界性历史进程中,整个世界都在从彼此相熟的村落社会走向彼此不熟的制度社会,熟人构成的社会正逐步丧失其功能,而为生人构成的社会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必须寻求可以为大家共同接受的制度,即使这个制度只能在较低的限度上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设:建构和谐社会的一条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社会发展何以可能-这是社会学经典而永恒的研究问题。因此,如果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建设和管理有些什么内容呢-它的理念是什么,它的路径和机制有哪些-如何才能实现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理想目标-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社会和谐是一种理想,一个目标,但社会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建设,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一条路径的社会建没,在目前主要有三项基本内容:社会关系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数字社会的讨论常存在"正负效应论",即以二分的方式评判数字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但往往模糊了对数字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多元效应的讨论。对数字社会负效应的揭示,常将"算法控制""全景敞视主义"等看作数字社会的整体特征,同样不利于认识数字社会的复杂性。思考数字社会之特征与趋势的重要路径是:摒弃"正负效应论",将数字社会看作一种进行中的开放性力量和机遇,并探究数字社会多元效应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消灭和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消灭阶级的有效途径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可靠保证。因此,知识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于咏华 《学习论坛》2008,(12):63-67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就其内部构成来看,它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要素有机综合的系统整体.这一系统整体同样具有层次性,如果把作为"母系统"存在的社会称为总体社会的话,那么体现社会主体(人)及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社会"子系统",就可以称为主体社会.在主体社会的视域中,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人,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内容宽泛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来看,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因此,在主体社会的语境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任务是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同一性.确立这一重要理念,有助于政府在公共管理特别是环境治理中树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文性、全面整体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的观念,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方面的关系,推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整体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协调社会利益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社会利益关系,协调好社会利益矛盾.而要协调好社会利益矛盾,就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与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联系起来,以《正处》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为指导,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可能性及其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从当前实际出发,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消解不和谐因素和向破坏和谐的现象作斗争的关系,以及在新历史条件下如何慎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致使其由非对抗性激化为对抗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化与整合语境中和谐社会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咏华 《学习论坛》2007,23(2):63-66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分化意味着既定和谐的打破或社会矛盾对立性的增强;整合意味着新和谐的建立或社会矛盾的协调和统一。在社会分化及整合的语境中,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矛盾关系和谐或相对统一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