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政府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发展水平是目前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学者到社会公众、从各类企业到IT产业,都在关注的问题。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的策略,是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关键。一要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二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网络安全,促进电子政务发展;三要健全领导机构,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四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必然的趋势。电子政务通过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应以公文处理和机关事务管理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讯服务。  相似文献   

3.
政府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政府能力建设中存在“三个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权力、创新政府体制、强化政府法治和发展电子政务等5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政府能力.  相似文献   

4.
发展电子政务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互动同步的过程,二者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快速发展。各国政府深刻认识到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中国电子政务从八十年代初的办公自动化阶段发展到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条件十分薄弱,与国外成熟的电子政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必须走持续渐进发展的道路,积极稳妥地以应用促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是目前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两个主要概念。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府的重点则在于“政府”的电子化,意味着政府组织、结构相对于传统政府体制的变革,甚至触及整个政治体系的革新。把握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关键在于两者的范围或发展的阶段性。就我国当前而言,推广电子政务实务和使用电子政务概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体系结构的复杂性和开发技术的复杂性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2)社会信息化水平整体较低和互联网普及程度不高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3)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信息孤岛”现象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4)传统的政府运作机制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要高度重视具体实施策略的选择。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关键要解决以下五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整体规划: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2)由简到繁: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3)面向需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动力;(4)安全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5)法制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是现代科技与现代行政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和推进电子政务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发展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升政府管理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来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发展电子政务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互动同步的过程,二者要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是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炳伟 《学习论坛》2005,21(3):22-2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公共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要尽快强化宏观意识,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强化为民意识,由“官本政府”向“民本政府”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由“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强化效率意识,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强化责任意识,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强化法律意识,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强化公开意识,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强化信用意识,由“缺信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稳步发展,先后经历了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阶段。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随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姚中进 《学习月刊》2010,(12):20-22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将促进我国政府向着服务型政府更快的转变。近些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各项实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和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目前形势下,我国要更好地实现政府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张娟 《实事求是》2004,(5):36-37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政务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 ,并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在办事效率、决策质量、办公透明度等方面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指出:“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就加快电子党务和电子政务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步入快车道。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党政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何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确保国家秘密信息安全,是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美国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是“以公民为中心”,指出其核心是促进政府改革、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其次论述了美国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保证;然后分析了美国在法律、政策和实施项目方面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措施;最后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指出了美国的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初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及城市政务公开程度、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政府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我国电子政务在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推广困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为电子政务的推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如何让广大的群众参与进来?这是值得我国政府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首推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文章从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中存在的诸如:行政主导型干部人事制度、部门权力与利益挂钩、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入手,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的新思路:管理理论由“管制”转向“服务”;管理范围由“大政府”转向“小政府”;管理体制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相似文献   

17.
百科文摘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词解①五年规划从“十一五”(2006—2010)开始,中国政府将编制“计划”改为编制“规划”。以规划取代计划,是我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由政府主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的进一步转变。以规划取代计划,也是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由过去的下达指令性计划,转向制定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规划;由过去注重产业发展、指标分配的计划,转向强化公共资源、公共产品、服务配置和空间定位的规划;由过去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计划,转向政府、社会、企业全方位合作的开放型规划。综合国力它包括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  相似文献   

18.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权力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志明 《实事求是》2008,200(1):38-40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职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旧式“管制型”行政体制运作的延续、条块分离各自为政导致的乡镇权力“空壳化”,以及冗员众多、财政拮据等。乡镇政府职能应该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空壳型政府向优化型政府转变,由任性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由官本型政府向人本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依旧停留在简单的网页开发、政务公开等"政府上网工程"的阶段。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政务工作的需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大众,从新媒体的视角去研究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政府长期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使经济建设型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通过确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加快由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等路径选择,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