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萃苑     
《先锋队》1994,(4)
文萃苑·名人轶事·周恩来苦心运筹邓小平二次复出《人物》第1期刊载了铁骥写的《周恩来与邓小平在1973》的文章,详细地披露了当年在周恩来的苦心安排下.邓小平同志二次复出的经过。现摘编如下:自"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周恩来在邓小平问题上一直谨言慎行,几乎...  相似文献   

2.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一次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盛会。为了召开这次大会,中共中央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大会召开之前,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科教座谈会",为后来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确定了许多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之友》2014,(9):F0003-F0003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传(1904—1974)》为两卷本,全面记叙了邓小平同志从少年时代到“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复出工作七十年间的主要经历,反映了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光辉业绩和重大贡献。作为传记作品,不仅深刻展示了一代伟人崇高的精神世界,而且真实描写了他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4.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后,向全党提出思想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怎样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他要求向罗荣桓同志学习,敢于同那些教条地割裂毛泽东思想和庸俗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做法作斗争。他在一次重要会议的讲话中追忆说:“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的那套做法,罗荣桓首先表示不同意,说学习毛泽东著作要学精神实质。当时书记处讨论,赞成罗荣桓同志这个意见。”那么,当时罗荣桓是怎样反对林彪的庸俗做法?问题又是怎样反映到中央书记处的呢?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和叶剑英,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是举足轻重,有重大影响的一代伟人。他们一起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建立了亲密的深厚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叶剑英坚定支持邓小平的第二、三次复出并成为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光明磊落,肝胆相照。1977年5月,当邓小平参加庆祝叶剑英80寿辰聚会,亲切地称叶是"老帅"时,叶对邓说:"你也是老帅嘛,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1974年,当祖国的南海边疆面临南越的侵略时,他们并肩战斗在一起,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余玮 《世纪风采》2008,(7):20-24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打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政领导人很少出访的惯例,先后访问了8个国家。一度“与世隔绝”的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触,中国人也随着邓小平出访的电视镜头逐渐了解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和周恩来相识于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期间,此后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文革”中,邓小平被打倒后,周恩来尽己所能,给予邓小平最大的照顾,后来又竭力为邓小平复出创造机会,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终于使邓小平得以复出。邓小平复出后,  相似文献   

8.
秦昊扬 《求实》2006,3(Z3):7-8
从政治上来说,邓小平与毛泽东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关系。应该说毛泽东对邓小平一直都是比较赏识的,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更是毛泽东一手促成,但同时邓小平的再次被打倒也是出于毛泽东的授意。所有这一切都围绕文化大革命展开。因为要整治文化大革命的乱摊子,邓小平复出了;因为不愿违心地对文革予以肯定,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历史的机缘,政治合力的作用,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邓小平的命运,但其中更为重要的非人的因素一一毛泽东莫属。邓小平的复出与再次被打倒都与毛泽东密不可分。如何对待毛泽东的知遇之恩?如何进行拨乱反正?邓小平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10年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演绎出了无数悲欢离合、政治浮沉的故事.30年前的1973年2月,邓小平从羁旅之地江西奉召回京,重返政治舞台,便是最耐人寻味的故事之一."文革"后期邓小平的复出,有复杂而微妙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多次评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为邓小平的复出提供了历史机遇;周恩来、王震、叶剑英等积极为邓小平复出牵线搭桥;邓小平也主动抓住了复出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0.
解博 《世纪桥》2010,(19):11-12
邓小平的一生中三起三落,由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次起落格外引人注目,因为邓小平在第二次、第三次被重新启用时,领导了我党的全面整顿和系统的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的工作,纠正了"左"倾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在他指导下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本文旨在研究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思想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提出的“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就邓小平提出该思想的过程做一历史考察,以就教于学术界。一、“文化大革命”后期,邓小平提出不能“割裂毛泽东思想”1975年1月,经...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科学地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75年邓小平一复出,就大刀阔斧地开展全面整顿工作。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形势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要搞好这项工作是不容易的。“文革”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邓小平搞整顿不能公开否定“文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搞好整顿就要讲求艺术。“文革”有多大的成就,邓小平当时一句也没有讲。他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论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不但对毛泽东一生的是非功过给予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而且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从而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内在如何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所存在的“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 ,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是邓小平为我们党和国家所做出的一大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对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结束后,党面临着全面拨乱反正和“两个凡是”的严重干扰。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最早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世世代代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等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实践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75年全面整顿的历史考察张明军一、全面整顿的主要内容1975年初,中国政治斗争的舞台出现了新的转折,斗争的天平微微地偏向了以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一边。但毛泽东在全局上仍然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形势错综复杂。在政治动乱的冲击下,...  相似文献   

17.
浅议邓小平宣传思想的特点与内涵眭明泉邓小平同志的宣传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的宣传思想具有鲜明的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旗帜鲜明地宣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宣传...  相似文献   

18.
《党史天地》2009,(3):56-56
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原有职务,让他复出重新工作。时任国家副总理的陈永贵在邓小平的复出上一直存有异议,甚至曾向华国锋进言:千万别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李远方 《世纪桥》2010,(11):99-10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对当时存在的"左""右"倾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及时的纠正。为恢复和发展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行动指南"这个理论品格的深刻把握,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理论渊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思想中的独特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和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个概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