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清白传家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家中挂有一副清白传家、财不留子的名联:"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书诫训子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其父房彦谦"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他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玄龄继续承其父素  相似文献   

2.
清代戴远山送给外作官司的友人一副对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司到能贫乃是清“。今天吟来不失为一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为官者“能贫”就是尽管手握大权,也要甘于清贫,不为世欲的观念所动。汤尤申田村共江公的几千年历史,能被后人誉为清官而流芳百世的能有几许见?不允么它填A、活之复行的记伐不免于友。由此4t,6t#“#t”44!居官乡“他立”禾,落和本出心在“全会”上。西化做官?做官的问的是哈?生系这些基率的权力都具不情、近采用,辟出何妨“睛不”A宫。而间边的症治久,对于这些基在的机会,耐j今天的票公茗官方…  相似文献   

3.
君臣之间     
佚名 《党政论坛》2011,(14):55-55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诏命房玄龄留守长安,把朝政大权全部委托给他,让他“得以便宜从事,不复奏请”。有一天,房玄龄正在留守衙门办公,有人突然闯进来,口口声声说要告密。房玄龄问他告谁的密,那人说:“告你的密!”房玄龄一听,连想都没想,立刻命人准备车马,把这个告密者直接送到了前线。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引用了成都武侯词内的一副对联。在本期,我们特约全国政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刊编委主任李长喜同志撰写了一篇对这副对联的理解和解释的文章《“攻心为上”和“宽严不误”新解》,虹飨读者。在成都武侯词内,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许多传诵千古的妙联绝句,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一副是:能攻心,则反倒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是清本曾在四川任统管盐茶财政的盐茶使赵藩撰写的。当时先后两任四川总督岑春煌、刘丙孝治政宽严不明,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清官的“吏德”,是中国特定文化塑造出来的一种廉政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官“吏德”,主要留存于哲人、明君、贤相、清官的警策语录中,内容比较宽泛,主要有四点:一是清正廉明的勤勉;二是知耻好洁的慎独;三是民胞物与的仁恤;四是正道直行的坚守。学习与继承古代清官的“吏德”,能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道德素养,改善执政环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清官,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那些廉洁公正官员的美称,也是期盼。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可见,“清”是为官的第一准则,只有“清”,才能当好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好务。“清”之贵,贵在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7.
文超 《瞭望》1994,(13)
“终当不易心”“终当不易心”,是晋代吴隐之的一句诗。据《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篓不能自立者,求补长更,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  相似文献   

8.
1985年整风时,被鲁迅称为写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的老作家舒展,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春联絮语》,文中有两副专门赠给党员干部的春联:其一是:“才要真爱,名要厚爱,总之自己要自爱;党不可欺,民不敢欺,实于良心不忍欺。”其二是:“为政惟求于民便,国事常如家事;公务皆可与人言,民心即在吾心。”老先生赠此两联,对干部勤政廉政寄予厚望,至明至衷,至善至诚,读来不由不感动。清明廉政,这是人民的向往。自古以来,清官就为人民所千古传诵。明代的海瑞,平时靠自己刨地种菜补贴家用,其母做寿仅市肉二斤,…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忠君”,一种认为是“逆君”。“忠君说”认为“清官政治诉求”虽然是一个“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其核心仍然是“忠君”;“逆君说”则认为“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在君之上安置一个“理”,这个“理”是逆君的,而不是顺君的。牺牲一切现实利益,以致以牺牲生命来捍卫此“理”,捍卫此“道统”,正是“清官”的本义所在,正是“清官政治诉求”之根本落脚点。在此意义上说,“清官”在中国政治“天-君-民”的三极循环中,正是“天”一极的代表与象征。本文认同“逆君说”,并扼要分析了“清官政治诉求”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其现实基础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韩丰 《民主》2010,(10):29-30
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台湾“统联”访问团时深情地说:“在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叫做‘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就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1.
本期刊出两篇有关清官与公仆问题的探讨文章。赵炎才在“‘清官’透析”一文中指出,“清官”这一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清官”的政治理念具化为思想品德,主要体现为忠于君国与清廉不贪。“清官”的行为特征是严格守法与秉公执法结合。现今由于历史的惯性,以及种种现实的需要,崇拜“清官”的思想自然很有市场。因此,深入清理“清官”的实际价值,剔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为当代吏治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似有必要,但直接套用这一“非科学”的概念,用来比拟党的好干部,其潜在危害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为官者应该给子女留下 什么,这是一个沉 甸甸的话题。南朝有个徐勉,梁武帝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左仆中书令。他虽官居显职 ,却从不营产业,家无积蓄。有人对此不解,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耕;如不才,终为它有”。清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认为给子女留钱不是好事,为此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肖,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唐代诗人罗隐在《夏州胡常侍》中,有过这样的诗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江总书记对此诗十分赞赏,并语重心长地…  相似文献   

13.
王雪平 《党政论坛》2013,(10):46-47
明代东林党入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罄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联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14.
清官戏看得多了,对其中皇帝和清官们的一项举动感触颇深,那就是“微服私访”。有时候通过这种方式,“私访者”还真能了解到民情,真能逮住一些贪官污吏。虽然,这只是封建监察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但是,据此或  相似文献   

15.
胡昌方 《民主》2011,(3):55-56
当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严肃指出:“每天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件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有鉴于此,有人诙谐地作了一副对联。上联:“上发文,下发文,层层发文,发长文;”下联:“今开会,明开会,天天开会,开长会。”横批:“谁去落实?”  相似文献   

16.
郭建华 《党政论坛》2008,(22):10-10
清代陈伯崖有副对联,经常被人引用,叫“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能知足、无求当然好,起码不会干出鸡鸣狗盗的勾当。不过,如果事事知足、处处无求,我们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在我看来,人生最要紧的是分清哪些事应该“知足”、“无求”,哪些事应该“贪心”、“有求”。  相似文献   

17.
度量     
《学理论》2008,(15):90-90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弥勒佛寺庙里的这副对联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度量。度,原指尺度、法度。古今有许多“度量名言”,如“将军额头能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风物长宜放眼量”、“心底无私天地宽”、“量小非君子,无度(原意并非‘毒’)不丈夫”等。  相似文献   

18.
义利观剖析     
“利”者,势利、利益、利己也,“义”者,道义、道德、规范也。“义”与“利”两者关系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利益行为与道德行为的契合与融通。对“义”与“利”的争辩古已有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其一,主张“义”与“利”对立。一味把金钱与财富看成毒蛇猛兽,是盛开罂粟花的罪恶根源。孔夫子曾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袁柯加以发挥道:何必言利,唯有能义而已矣。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影响悠远绵长。及至宋明理学来嘉之辈,孔孟义利观发展…  相似文献   

19.
傅如良、刘仁胜的文章“给你一个选择:清官?公仆?”指出:清官和公仆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清官到公仆称谓的变化,折射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跨越。但时至今日,在清官与公仆的选择中,还没有分清泾渭,不能完全树立起真正的“公仆意识”,这说明了封建社会官本位传统影响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20.
瞭望哨     
《瞭望》1984,(14)
“安全降落”与“最后冲刺”江西黄其庄一位五十过头的领导干部创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退休尚有时日;下联是:提拔已无希望;横联借用一句航空术语:安全降落。事有凑巧,另一位老同志也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明知夕阳短,下联是:更须奋蹄急;横联则借用了田径赛中的一句体育术语;最后冲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