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更好地达到高检院对未检部门"捕、诉、监、防"一体化的职能定位,从而构建系统的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理论和实务,检察机关应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特殊原因,将心理学方法引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心理测试技术在于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环节,加强心理疏导、心理矫正技术在犯罪预防及帮教改造环节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正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的背景下,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金水区院)结合金水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点,由检察技术部门和未成年人检察部门(以下简称"未检"部门)联合出台了《郑州市金水区检察院未成年罪犯心理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心理评估办法》),率先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引入心理评估技术,探索由检察机关心理技术人员参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全程,通过心理评估掌握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分析案件成因,进而对于案件的处理和预防矫治提供参考意见的新方法,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完善,金水区院摸索出了一整套检  相似文献   

3.
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的"危险年龄"段。事实表明: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严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能力、人格等主观与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但是综合分析离不开具体分析的辅助,本文试图从犯罪心理角度深入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被告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心理偏差易于纠正,适时、适当的心理矫正可以促其突破心灵壁垒,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社会。本文从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渊源入手,逐次解析庭审参与者的诉讼心理,找出心理趋同点和交互区,探讨法官在把握庭审参与者诉讼心理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审判技巧与方法选择实现各方诉讼心理平衡,从而作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裁判结果,并对未成年罪犯的再犯预防和未成年人去犯罪化提出开放性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了未成年人心理评估的重要性、运作模式、功能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以期能为涉案未成年人心理评估制度在特殊司法审理程序中的作用发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心理矫治在我国主要运用于刑罚执行程序中,在监狱等刑罚执行场所对罪犯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对使罪犯重新回归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其他诉讼程序中尚未提及;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侦查程序中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运用心理矫治措施,不仅能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身心健康,也能促使案件的侦破工作和其他诉讼程序顺利进行,从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多从宽规定,在程序法中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的程序规定,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发展逐渐呈现暴力化、低龄化、团伙化的趋势,未成年人对社会的危害行为越来越严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从刑法视角下,分析未成年人行为,并制定相应的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措施,从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践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应以预防为主,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其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虽然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充分认识不良心理的危害,以矫正和消除不良因素为重点,才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1,(10):133+137-133,137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渐升高,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形势,本文从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原则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审判形式,结合所学所感阐述一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心理的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11.
王敏 《法制与经济》2009,(20):56-57
当前,我国正处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虽然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充分认识不良心理的危害,以矫正和消除不良因素为重点,才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宿豫区人民法院在江苏省宿迁市法院系统率先成立少年审判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的设立是该院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机制的又一举措。少年审判心理咨询室主要针对未成年被告人开展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心理矫治等一系列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三大社会公害"之一,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其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在未成年人独特的心理状态上。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内在原因,从"心"抓起,是寻求矫治谋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在少年司法体系中居于前承警察制度、后启审判制度的"脊梁骨"地位,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的特殊性,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检察案件处理体制,对于未成年人检察制度乃至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仅对市、区(县)级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理体制的发展趋向做初步构思。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它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犯罪是诸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更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应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中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消除其不良心理,从"心"防起,以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构建科学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兰  魏丽 《河北法学》2004,22(9):75-78
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非常大 ,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遵循独特的原则 ,如教育与保护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具有其特点 ,要采取不同于预防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方法。鉴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的疏导与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却时有发生。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对在校学生的犯罪心理、犯罪特点进行分析,并就预防建议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法社会学(或法律社会学)是法学和社会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张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来研究法律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以此促使人们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以便让人们更好的利用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较为突出,同时还呈上升趋势,而且其犯罪手段有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较之过去更加隐蔽、狡猾,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此,笔者试图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运行有效的社会防护网络,从心理矫治的角度来探求未成年人犯罪控制预防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在新历史时期,随着心理科学的普及、心理矫治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才是全面健康的标准。罪犯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之一,尤其是拘禁期的女犯,患有心理疾病或存在心理障碍的罪犯占有一定比例。因此监狱需要把握罪犯在拘禁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矫治工作,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稳定罪犯情绪,优化罪犯人格。  相似文献   

20.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