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西方哲学方法应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所批评。那么,西方哲学方法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呢?应该怎样理解这种负面影响?又如何避免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通过对“四大认知范式”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之考察,兴许能寻找到可资参考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时代课题,近代以来几代学者都在不断尝试探索转化和创新的不同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承贵教授从认知范式的角度对此进行总结,认为存在着五种类型的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范式,即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和自我认知范式。若细加分梳,五大范式恰好为我们展示了四种不同的继承方法:批判继承的唯物认知范式、有限继承的科学认知范式和逻辑认知范式、相契中继承的人文范式以及返回自我的自我认知范式。四种继承方法各有利弊和所要面对的难题,提醒我们以平等和对话的态度来进一步推进“两创”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中国学者将科学认知范式(自然科学精神、原理、定律、方法等)作为坐标与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其结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在研究内容上是“穷性至命”,在主客关系上是“天人不分”,在思维方式上是“模糊笼统”,在议论风格上是“玄谈臆想”。并由此总结:科学认知范式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哲学,但其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判断并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中的研究范式主要是文本研究范式、对话研究范式和现实研究范式,而这三种研究范式的精髓集中于一点,就是返本开新。理性反思返本开新可以发现,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关键在于:面向中国问题,建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的传统范式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各异、内容多样,但总体上都呈现为一种知识论立场的意识哲学范式。由于其存在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通过这种范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更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地位。实践哲学范式才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研究范式。只有达到从哲学范式转换维度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理论自觉,变革传统研究范式,实现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从意识哲学范式到实践哲学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才能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西方哲学舞台上,出现了科学哲学、隐喻哲学和政治哲学三种哲学范式,这三种哲学范式分别对应着西方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精神生活的审美化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西方的这种哲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三种哲学都需要引进,以共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讨论渐成热点.哲学研究范式,不应该是解释性的理论独白,而应该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和现实实践两个维度、面对哲学功能实现形式的理解.当前,哲学界流行的各种范式,都存有忽视实践、淡化功能的弊端.在功能引领哲学发展的趋势中,哲学范式研究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实现方式,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中的研究范式主要是文本研究范式、对话研究范式和现实研究范式,而这三种研究范式的精髓集中于一点,就是返本开新。理性反思返本开新可以发现,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关键在于:面向中国问题,建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哲学范式中西不同,差异主要体现为核心范畴不同的隐喻倾向性和启发性。隐喻的"道"大体可以象征中国哲学范式,隐喻的"相"大体可以象征西方哲学范式。"道"隐喻强调整体性的行动,"相"隐喻强调超越性的观审。道的哲学启发实践的高明和境界,但无意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相的哲学追求真理和真实的世界,但不容易诉诸于实践。范式不可通约,新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同时扬弃各已成为传统的中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处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哲学范式;"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哲学范式;"主体选择性"哲学范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哲学范式等。这些哲学范式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在改革艰难期和社会转型期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范式和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时代精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术化的论坛哲学,也不是教科书的讲坛哲学,而是承载着马克思哲学灵魂并直接介入波澜壮阔的中国当代实践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意识形态范式。邓小平理论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范式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体现了当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孙亮 《探索》2006,1(5):161-166
衣俊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一文,有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实践哲学范式"及"意识哲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变是否具有可比性;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本真性"、马克思晚年及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意识哲学范式与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西马化"的问题;文化哲学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范式选择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海  高宜新 《唯实》2010,(2):15-19
新中国6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着时代主题与实践基础进行了三次范式转换,即:从苏联机械范式到中国辩证范式的转换,从生产关系范式到生产力范式的转换,从物的范式到人的范式的转换。三次范式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政治合法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价值原则的普遍认同,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哲学人学本体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并在认识论上准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实现哲学范式上人的本体与认识上的同一性,从而达到实践上的知行合一。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认识问题上,无论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范式还是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人学范式,都没有化解关于人学范式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内在紧张,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困境的哲学根源。马克思的人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现象学人学范式,在"实践的现象学"意义上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磊  黄明理 《探索》2011,(6):120-125,169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由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似乎已经成了学界的共识。但只要对人学范式作一认真的反思,就不难发现,人学范式研究思路中隐藏着三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与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与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的人文关怀与其辐射面窄化甚至是断裂的矛盾。要弄清这三对矛盾,需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论”和其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区剐。只有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即主要在社会关系中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到”社会哲学范式,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的生成中明确其现代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库恩范式与古典经济学--经济学语境中的范式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宁 《理论学刊》2006,(2):45-47
库恩范式用于考察经济学是否是合适的,这在经济哲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库恩则留下悬念:社会科学中是否已经具备范式还完全“悬而未决”。这些问题引发深入理解库恩范式的必要性。采用具有实证色彩的理解方式,通过对范式做文本意义上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澄清范式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有助于探寻经济学语境中的范式。在此基础上,有助于进一步引发对范式理论的若干反思。  相似文献   

17.
郭广银 《新视野》2006,1(3):31-34
管理学的两大传统理论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都曾经对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内在的缺陷与不足也是显见的。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管理学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尝试提出管理学的第三种范式——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范式,并以之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其目的是有效地整合以上两种范式的内在合理性成分,从而实现管理科学在当代中国的范式更新和理念转换。  相似文献   

18.
儒学与民主的关系必定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学界的论战中学者们往往运用了不同的民主概念并对儒家思想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以支持各自的观点,这导致儒学与民主关系的看法不可避免地被狭隘化、片面化并带有残缺性。过去关于儒学与民主关系的论战主要集中于二者是矛盾的还是兼容的。其实,跳出这两种较为常见的理解框架还可探索其他可供选择的对儒学与民主关系理解的范式。儒学与民主的关系有四种范式——矛盾范式、兼容范式、混合范式、批判范式。这四种理论范式,每种范式都各有优劣,都有各自思路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略论当代哲学中的信息哲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演进的历史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哲学范式转换和革命的过程。信息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提供了全新的事物存在与演化的世界图景,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哲学范式。信息哲学是人类哲学形态和哲学范式的全新革命,信息哲学范式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是一个不断调适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风俗是儒家政治和道德学说的重要概念,以教化为根本手段的风俗之治是古代中国政治治理实践的重要传统。风俗之治是德治主义政治逻辑下必然的问题导向、目标诱惑和路径锁定。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区别于古代风俗之治的关键,在于实现从道德本位的儒家政治哲学范式向权利本位的现代政治哲学范式的转换,政府作为法治公正的提供者而不是社会道德风俗的直接塑造者,克制正俗的权力冲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