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余平正 《协商论坛》2013,(12):53-53,59
很多人喜欢赵建克并与他交朋友,皆为他勇于奉献、热衷慈善的精神和在行业炼就的那双辨别真伪的眼力。赵建克研究收藏民间的字画古玩,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各大艺术院校。他以锐利的目光直击当代书画艺术品投资市场,以深远博大的志向成为中国新一代艺术品收藏家。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寻根人,一个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收藏家,在漫漫古道上一路前行的“朝圣者”。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于豫东农村的赵建克,热爱美术创作。1997年,美术院校毕业的他,心中蕴藏了对美的渴望和追求。1998年,初识收藏界同行后,便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因偶得一块红山文化玉兽,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常委樊建川,不仅是一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而且被称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樊建川从中学开始迷恋收藏。他曾下过乡,当过兵,还曾做过教师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1993年他实现收藏梦而弃官从商,创办了"成都建川  相似文献   

3.
正何崇辉,一个出身嘉义农家的企业家,他不是富甲一方的财团,而是一介再平凡不过的"台湾欧吉桑"。数十年来,他总是低调,一步一个脚印,在台北或在他的故乡苗栗,为客户、乡亲盖房子、卖房子一幢一幢,殷实的处事风格,从未有过任何商业纠纷,不仅默默参与许多社会公益,捐助弱势贫困,行有余力开始投入文化艺术的收藏,他当然也不是富可敌国或名气响亮的收藏家,他也未曾出入拍卖场,但台北的书画界、印石藏  相似文献   

4.
李小晟 《乡音》2014,(1):49-50
盛世收藏,目前全国的收藏爱好者已达数千万之众。为使广大藏友对收藏有更深入的认识,本刊力邀李小晟与藏友品收藏。李小晟,著名收藏家,从事收藏20余年,现任石家庄市收藏协会会长,大晟堂古陶博物馆馆长,著有《大晟堂藏河北古陶瓷精品集》一书。他将用实物讲收藏,用实战经验让藏友了解收藏的真谛。"小晟品收藏"涉及门类广泛、包括陶瓷、书画、玉器等多种门类。  相似文献   

5.
令人眼花撩乱、无法预测的“新热点”1、千奇百怪的“收藏热”上海早有收藏“半壁江山”之誉,然而普及之广,声势之壮,当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十年为最。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开始宽裕而加入收藏队伍的“收藏新人”中,绝大部分是青年,他们虽不如“正宗收藏家”那样实力雄厚、资历丰富,但他们热情、勤奋、肯钻研,是未来收藏家的后备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李巨炎开始了收藏中国书法的艰辛历程,这源于他发自内心的对中国书法的热爱。而他对中国书法收藏的独到判断、敏锐见解,是使他在历经20年磨炼后成为一位成功的中国书法收藏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收藏:人类文明的标志王华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青年收藏家之一。1990年创办了国内首家酒标收藏馆。目前收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酒标5万余枚,并多次学办大型收藏展览,是第一个把收藏论文带到国际讲坛的中国收藏家,被评为中国收藏界十大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8.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 2002年4月17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文物局对被称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的四川民间收藏家樊建川进京巡展的近300件抗战文物进行了等级评定,结果有14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有关人士对他说:“建川,如果你能评上50件国家一级文物,那我们会给你建一个博物馆,并派兵守卫。”樊建川听了有点心动。因为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将使更多的人领会到他的藏品的灵魂,也是他苦心收藏抗战和“文革”文物的初衷:勿忘历史,奋发有为。 樊建川从中学开始迷恋收藏,对抗战文物的偏爱缘于他内心的正义情结。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  相似文献   

9.
<正>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的封页上有此书责任编辑薛岸杨的一句话:"这可能是中国人最需要的一本书"。看过此书后,我要接过这句话说,这是一本中国领导干部特别需要看的书。楚渔,姓楚名子渔,字村夫,号西山闲人,湖南新化人。是著名的收藏家、探险家和旅行家。从古玩字画到当代珍奇,收藏颇丰。尤其酷爱大自然,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在野外生存。从珠穆朗玛峰  相似文献   

10.
董凤树先生,字梧桐,祖籍山东,生于京畿香河书香世家。我国著名书法家、收藏家。自幼酷爱书画与收藏,早年拜谒书法泰斗王遐举先生成为入室弟子,几十年倾心书艺,临池不辍。纳甲骨金文至楷行豪气,博真、草、隶、篆自成风范。现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环球教育首席书画导师、农民日报大地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董凤树先生,宇梧桐,祖籍山东,生于京畿香河书香世家。我国著名书法家、收藏家。自幼酷爱书画与收藏,早年拜谒书法泰斗王退举先生成为入室弟子,几十年倾心书艺,临池不辍。纳甲骨金文至楷行豪气,博真、草、隶、篆自成风范。现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环球教育首席书画导师、农民日报大地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2.
古陶文明博物馆创办人路东之今年39岁,收藏的历史不过十几年,但他独具审美的收藏体系和多方位的综合文化艺术能力却让人惊叹折服。正是这一切使他时有奇迹也时有发现,走通一条常人望而生畏、注定艰辛寂寞也注定精采奇异的荒路,也正是这一切构成他异彩的人生,也构成我们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残碑妙结收藏缘独特的审美目光、价值判断、文化品位与坚韧的意志和固执的性格,再加上金钱和金钱无法取代的缘份,这是路东之总结的构成一个成功收藏家必备素质和条件。  路东之少年坎坷却心志高远,敏学多才而涉猎广泛,“诗书画印小说文…  相似文献   

13.
画里乾坤     
书画的收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展观古代书画,可见多有题跋或钤有鉴藏者收藏印,宫廷内府流传有序的名作上尤多,收藏印可多达几十枚,题跋多为藏者对所藏书画的评鉴,或细述收藏过程,或赋诗以记。清代山水大家"四王"之一王翚《仿燕文贵江岸图卷》卷尾有清代道光年间云松跋写道:"连日邀汪艺梅芑生二君子从观宋拓阁帖数种适有客携示王仿燕文贵江岸图卷一见使人色飞欣然购得……"可见古代文人多喜鉴藏书画并以邀友同观为雅事。  相似文献   

14.
张文华 《人权》2003,(4):60-60
张文华先生生于1928年4月,河北蠡县人,现任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评定委员会委员。今年75岁的张文华先生,是京城十分活跃的著名书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自幼喜好书画,工作之余,坚持研究书画,为书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离休后张文华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艺术创作活动中,进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视书画艺术为精神的乐园,做到书而乐,寿而康。读一读这篇短文,对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正自学毛笔习画、半世纪以来画了数十万尾虾的台湾画虾名师王新章,同时也是位台湾本土石雕企业家,在事业与艺术上的奋斗与毅力让人佩服。毕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创作的他,与同好筹组画会;为提升传统石雕与书画艺术的水平,并发扬出生地台南市麻豆区的艺术特色,独资兴建了"王新章美术馆",为"柚城"麻豆区留下美好的艺术瑰宝。1936年出生于台南麻豆埤头里,家中世代务农,擅长书画,被封为"柚城铁骨翁"的王新章,孩提时代  相似文献   

16.
徐锡澄简介     
徐锡澄,1943年生,江苏常州人。第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其书大气磅礴、自成一格,多次入选全国和国际展事。2003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徐锡澄书法集》;先后在南京等地举办个展、联展;200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等收藏;《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美术报》和《中国书法》、《书法》、《书画艺术》等刊物作专栏评介;一些作品收入全国性大型书画集,并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相似文献   

17.
《今日中国论坛》2007,(10):123-123
张惠臣是刘炳森书画大师弟子;中国北京书画院院长;刘炳森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会会员。张惠臣幼对书法艺术痴迷眷恋,先学颜、柳,后习二王,数十年临池不辍,奋力攀登。其小字颇见功底,行楷精细兼备,行草秀美飘逸、鼓之枯劲;大字造境新奇,端装浑厚,风神撒落,笔笔到位。张惠臣对隶书、篆书、象形字、变体字,也很有研究,玄鉴旧章,博众家之精华,揉自家之底蕴,其作品,适时前规,取会佳境。著名书法大师欧阳中石教授看了张惠臣的字,感慨的说"后继有人呐!"张惠臣的书法为众多国内国际收藏家收藏。近年来,慕名而来向张惠臣求字的收藏家络绎不绝,四十几年的书法艺术誉满神州海外。  相似文献   

18.
盛世说收藏     
周野 《福建乡土》2012,(2):21-22
自古流传着一句名言说:"乱世藏金,盛世玩古",这是很有道理的。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在册的各级收藏家协会会员十余万人,有收藏爱好者八千多万之众,这还不包括那些偶尔为之的"散兵游勇"与刚踏入此行列或准备踏入此行列的人员,这是一支极为庞大的队伍。  相似文献   

19.
陈舟 《政协天地》2008,(11):37-37
【本刊讯】莆田市85岁高龄的农工党员卓文瑞书画作品"共同祝福百年奥运——福禄寿喜",日前在北京奥运全国中老年书画家收藏拍卖活动中被评定为金奖,入编大型画册《2008北京奥运书画拍卖作品专辑》(珍藏版)。卓文瑞早年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经济系,业余时间潜心书画学习创作,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收藏成为许多人的文化爱好。在众多收藏邮票、玉器、书画的藏宝者中,有这样一个人,耗尽一生在全国各地奔走求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地震文物。更可贵的是,他于晚年慷慨地捐出了他所收集到的几百件珍宝,在兰州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至今规模最大的民间地震博物馆。这位退休花甲老人名叫王增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