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余茜 《传承》2008,(14):34-35
地域文化对人的性格思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一个较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对许多名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考察巴蜀文化对邓小平品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邓小平的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思想和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2.
谭梅 《求索》2013,(5):244-246
李劼人思想建构之本真在于现代思想与民间文化的绝妙融合。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激活了李劫人思想中潜伏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因子。他通过对思想变革的深入思考.将巴蜀文化中固有的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成了尊重个体独立、个性解放与个人发展为旨归的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李劼人在经历了身体与精神的“离乡”之后,自觉继承了巴蜀文化中重视世俗生活的实事实功精神,同时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底色.对巴蜀民间文化进行了新的翻检,从而使巴蜀文化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有了超越性的蕴涵。李劫人独特的思想不仅对巴蜀文化的现代转型有积极的意义,即在传承巴蜀文化的同时又为其注入了现代的新质;而且对当代巴蜀文化建设也是很有启示.以精神的地域之乡为思考起点的方式.或许能治愈长期西化而导致失语症。  相似文献   

3.
卢丙华 《前沿》2010,(6):151-153
近现代川籍学者的翻译思想及研究成果为巴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衍续和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从不同的中国和世界政治历史背景、四川独特的地域经济文化环境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川籍学者,对近现代川籍学者如李劼人、周太玄、陈炜谟、贺麟、罗念生、郭沫若,军事翻译家刘伯承等学者的翻译思想及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继而解构近现代川籍学者的翻译学思想及成果与巴蜀文化环境的关系和对巴蜀地区与中国经济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是华夏文明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财富.巴蜀文化便是这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良渚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样同生于中华民族的母体,又各显示其自身特色.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谱写出色彩斑斓的华夏文明不朽篇章.古巴蜀曾是一个有趣而难解的司芬克司之谜.当大地还是一片洪荒的时候,巴蜀先民已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与低缓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炬,创造了绚烂的巴蜀文化.当蜀人在川西建立蜀国时,巴人已在川东建立了巴国.  相似文献   

5.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6.
尹行创 《传承》2012,(6):78+85
陕南的地域文化本就融合着北方中原文化、南方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特点。明清之际湖广大移民改变了当地的居民构成,也带来了不同的特色文化,与原来的地域文化进一步交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7.
陈始发 《长白学刊》2005,(1):109-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主要从概念、科学体系、源与流、特点与特色、新领域与新课题等方面对邓小平文化思想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90年代初期比较集中研究邓小平文化范式的转移、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期集中研究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点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后期主要研究全球化与邓小平文化思想、三代领导集体文化观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今后的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应注意视角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谢洪波 《求索》2012,(12):54-56
汉代流行在墓中随葬陶灯,陶灯作为照亮黑暗彼世的冥器,在造型上寄寓了此世的人们对另一世界的认知和期望。各地的陶灯造型各异,其造型的地域性反映出地域化的丧葬观和灵魂观。汉代巴蜀地区的陶灯在造型上多为两类,一是西王母及相关形象,二是熊的形象,两者都具有超强能力和特殊的仙界身份,蕴含着汉代巴蜀人对陶灯的意义赋予——需要它为死者照亮彼岸之路,导引其魂灵升入天堂,更需要它导引魂灵庇佑生者。对汉代巴蜀陶灯造型及所反映的文化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巴蜀的地域文化特质及汉代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9.
谢洪波 《求索》2013,(4):84-86
东汉巴蜀地区出现了一种造型特殊的镇墓俑,瞪目吐舌,一手执斧、一手执蛇,极富有地方特色,是巴蜀特有的巫鬼信仰在墓葬文化上的观念显现。目前学界对该类俑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本文拟以巴蜀地区的巫鬼信仰为基本视点,从镇墓俑的出土情况、造型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基于地域文化的墓葬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地方节庆文化承载着深刻哲理,凸显着地域特色并启迪着生活之美。随着文化的跨国传播,丰富多彩的巴蜀节庆活动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目前,巴蜀节庆文化面临着传播意识、深度资源挖掘、旅游融合、创新传播等一系列挑战,需提高对外交流传播意识,构建节庆文化对外传播信息平台;深度挖掘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增强节庆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打造节庆文化特色项目;创新对外传播载体形式,提升节庆文化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巴蜀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专属的地域特色,也与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阐述巴蜀饮食文化内涵、充分把握巴蜀饮食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分析巴蜀饮食文化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体制机制保障不足、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效应缺乏、创新性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巴蜀饮食文化的文旅融合应从深化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的管理体制改革,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竞争软实力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从而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价值,谋求巴蜀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周月英 《前沿》2012,(21):172-176
邓小平文化自觉思想的生成,既是中华文化自觉的一脉相承,更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邓小平的文化自觉思想体现在:深刻认识文化安全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框架.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思想,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文化纪念碑的意义。民居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代代延续下来的居住建筑,积历代人之智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具备地域文化的原生态性,文化符号更加突出、鲜明。我国不同地域的民居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在四川青神汉阳得到具体体现。该地民居呈现鲜明的巴蜀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王美荣 《传承》2007,(7):40-41,57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指导下,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不仅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情况的反映,也是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反思与借鉴,更是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粟超 《重庆行政》2021,(6):98-1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1]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巨大、特色鲜明,是巴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国的红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的传播力,能激活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巴蜀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全面提升巴蜀两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闽台文化     
谭舯 《黄埔》2012,(1):75-77
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台湾地区,与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儿大地域文化并著齐名。闽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历史衍化中融合伸展、一体多元的重要特征,也印证了台湾地区与福建地区乃至祖国大陆在文化上存在无比深刻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傩戏简述     
巴楚 《人大论坛》2014,(8):59-5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遍布全省各地。古代称贵州是“蛮夷之地”,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贵州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又有巨岭恶瘴作自然壁垒,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留下很多古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戏傩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志芳 《前进》2013,(10):47-48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可以追溯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如1941年邓小平就提出,我们必须“在文化上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而邓小平系统、完整性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他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着重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了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二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三是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邓小平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入与丰富阶段。  相似文献   

19.
富饶的巴蜀地区孕育了伟大的民族和灿烂的文化。从起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巴蜀文化的独特之处,并考察其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风景秀丽、地势险固、兼容并包是巴蜀地区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是吸引大量文人入蜀的原因所在;在巴蜀文化中生活的诗人,创作有大量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但外地入蜀诗人难掩思乡之情,诗风多悲愁,由于蜀地道、佛两教兴盛,诗人对此也多有描写和阐发。  相似文献   

20.
刘旗 《重庆行政》2022,(1):13-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文化旅游融合战略的实施;亲自点题,支持重庆、成都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追求中国梦,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关切和厚爱。重庆市文化旅游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重庆市贯彻意见落地实施,牢固树立"一家亲"理念,突出"一盘棋"思维,坚持"一体化"思想,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制度化、体系化、形象化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