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宁“链条──环节”论再探李福麟列宁"链条──环节"论(即关于全部政治生活就是一条无穷无尽的链条,必须在特定时机抓住链条上的特殊环节以掌握整个链条,并切实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理论),作为重要的方法论,贯穿在列宁的全部政治活动之中。考察列宁"链条──...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列宁政治观的发展彭纳揆列宁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使社会主义根基稳固,列宁在理论上“翻来复去”地论述“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在实践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建设的政治”方略。读《邓小平文选》,深深地感到,虽然邓小平同志直接涉及政治的概...  相似文献   

3.
<正>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遗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遣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雎有立法职能的信》、《关于民族自治化问题的信》,连同上面所提到的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后,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列宁是在两种意义上来谈论的。一方面,列宁从狭义上来谈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他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列宁选集》第4卷第370页)另一方面,列宁从广义上来谈论政治,把政治看作是经济建设。他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同上,第370—371页)列宁还谈到这两种政治的更迭:“我们走向战胜自卫分子的每一步都会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同上,第370页)列宁指出有“经济方面的政治”,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一方面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同上,第441页)另一方面又说:“自然,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希望我们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同上,第444页)他认为:“今后最好的政策就是少谈政治。”(《列宁全集》第31卷第466页)就字面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革命理论是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这一理论的重要地位也可以从西方“列宁学”的有关研究在其全部研究的比重上得到反证,因为它几乎没有一本关于列宁思想或列宁生平活动的代表著作不涉及这个问题,也几乎没有一本代表著作不通过研究这一理论来指责或者歪曲列宁。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上的讲话《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明确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政治与经济是辩证统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强调发展经济必须讲政治,是因为从来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强调和重视政治和政治斗争,同时也十分强调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作过深刻全面地论述。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首先由列宁提出,并经葛兰西扩展和深化,形成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特色的领导权学说。两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列宁的领导权思想为葛兰西思考“文化领导权”提供了理论前提。列宁侧重于“政治”领导权,但他并不否认文化的重要性;葛兰西强调“文化”层面的领导权,同时也承认政治统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S做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更应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改变学生情感情绪的活动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良好的情感在教育教…  相似文献   

9.
保持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的平衡,让精英团队保持领导力,让平民团队保持影响力,这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个天平太向精英政治的方向倾斜,以致有些精英可以不惧民意,我行我素,而平民由于难以把自己的“话题”转变为政治决策的“议题”而变得火气十足。最近一些年,  相似文献   

10.
列宁的《怎么办?》是一部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经典著作。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全面系统阐述,是批判社会民主党内“经济派”错误谬论的内在要求,是帮助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俄国社会民主党迫切任务的必然选择。列宁在《怎么办?》中,全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在主体、客体、内容、方式与目标层面的核心意蕴,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主体专业素养、培养教育客体高度自觉、加强教育内容精准优质、实现教育方式多元创新及推动教育目标全面落实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最终是要以效益衡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劳动”,其劳动对象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并起主导作用的人。而人的因素中又可分为主观能动性(即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技能两大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情”的引导,“理”的启迪,使企业员工释放出心灵的能量,提高并保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观念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实在的东西”。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精神可以变物质”。…  相似文献   

12.
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从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史观的本体论、追求“科学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论、到揭示两大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矛盾论和实现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方法论,共同构成了政治哲学范畴的出场逻辑。在政治哲学范式的意蕴嬗变中,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呈现出从“意识形态”概念到“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从批判术语到建设话语、从建党理论到灌输理论的内在张力。从政治哲学视角下分析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于:要植根鲜活实践,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时俱进;把握战略需求,在破立并举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守价值立场,在规律遵循中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王祖奇 《求索》2008,(11):224-227
列宁晚年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列宁晚年对斯大林政治上的严重不信任,有的人甚至将其庸俗化为一种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仔细联系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实际环境,就不难发现,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列宁晚年生病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并需要逐步移交其职权期间,苏维埃最高领导层出现的一些正常的分歧和矛盾。虽然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这些分歧和和矛盾表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列宁及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在当时苏维埃政权现实情势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完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4.
列宁为什么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秦戈1920年12月至1921年1月间,由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挑起了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列宁在驳斥他们的错误观点时,对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  相似文献   

15.
论列宁关于“生产宣传”的思想与实践俞良早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领导苏维埃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曾经两次领导党和国家政权进行工作重心转移,即由政治军事斗争转向经济生产建设。为了有利于工作重心转移,尽快地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列宁在两次实践中都非常重视“生产宣传...  相似文献   

16.
革命导师列宁对辩证法这一“革命的代数学”是最能运用自如的。他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创造性探索过程中,所阐述的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闪耀着革命辩证法的光辉。 什么是政治?列宁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当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宛西乡村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地方精英群体;指导理论是“自卫主义、自治主义、自富主义”的“三自主义”;地方精英着手成立区域性地方组织,完善管理制度;精英大力发展民团,为地方建设“保驾护航”,保证精英政治运行机制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在列宁对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的本质、内涵的论述的基础上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探索 ,对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本质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新论断 ,对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导内涵即列宁所说的“政治领导”的层次作出了新的论述 ,从而丰富了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理论 ,为我党领导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依法治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无产阶级革命面临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的时候,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这是列宁在六十年前就给人们提出的一个告诫。他明确指出,从事国家经济建设,就是我们主要的政治。今天,在我们尝够了林彪、“四人帮”用政治冲击经济的苦头,肩负着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的时候,重温列宁的教导,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全面地、历史地和具体地理解政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政治意义,自觉地为“四化”而斗争,是颇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20.
朱巧香 《理论月刊》2002,4(6):18-20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了一条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即在用革命手段取得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的基础上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水平的道路。列宁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整体发展模式对于我们正确贯彻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全面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