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冯海波  崔伟 《前沿》2011,(21):22-25
西方学者率先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却并未就其内涵形成一致共识。西方学者用"中国模式"概念指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实质,故意忽略"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考察"中国模式"概念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可以发现"模式论"是作为中国"威胁论""责任论""领导论"的替代品而出现的,虽然"模式论"有了难易否认的全新内容,却仍然不能改变其本质上的否定意义。真正意义上具有普适性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案"。它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考虑了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梦想。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梦,在根本上体现为文化的复兴。中国梦是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在根本上意味着中国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表现为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的重构,即文化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构成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内核。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相连,中国现代文明秩序在世界新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90年前,武昌古城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首义之举,各省响应,四方震动,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终于被推翻。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二千  相似文献   

5.
王献生 《创造》2010,(10):110-111
书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几干年的文化史是这一艺术奇葩的土壤。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代表中国形象和精神的文化符号。书法的文化传统折射出中国艺术的生命状态,成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种审美理念。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国际托管制度建立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长期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奠定了中国战时大国的地位,从而为中国与其他三大国领衔创立国际托管制度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太平洋战争后,中国积极参与托管制度的制定工作,精心准备了多个方案。旧金山会议上,中国坚持在托管问题上的严正立场,最终将"独立"列入托管制度的基本目标之中,这是中国对托管制度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春 《传承》2010,(21):158-159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承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以英语为媒介传承中国文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和加强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应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中国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他认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用一个模式解决,固定的、完美无缺的模式是根本没有的。中国必须有中国自己的模式。探索中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吸收和借鉴别国模式的经验,但绝不能照搬。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但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9.
朱桂方  车鸣 《求索》2010,(10):23-25
基于SITC三分位数据测度的中国与东盟出口相似度表明,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上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具有长期性。东盟五国中,中国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拓展的潜力较大。另外,中国与东盟五国在低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相似性,双方贸易竞争激烈,但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上,双方互补性较高,成为双方拓展贸易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梁玉庭 《传承》2008,(14):128-129
当前,中国和越南的关系进入了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中国和越南在南沙问题上存在争端。南沙问题成为中越关系一个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越南友好关系的发展。处理好南沙问题以使我们在该问题上与越南的矛盾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为在新起点上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成功实践不仅印证了中国自身选择的脱贫攻坚的正确性,而且用无可辩驳的脱贫攻坚事实,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选择,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带给后世足够的荣耀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政治路径。与此同时,汉朝衰落的历史原因也足以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在低谷徘徊以及中国的优异表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的态度在向理性和现实主义回归,但种种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倾向性议论不仅从来没有停息,并且总是跟随形势的发展有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孟德成 《前沿》2010,(24):74-76
古代中国所创造的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完整延续下来并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上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镌刻着中国名字的成就。中国历史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为世人所称颂的"五大盛世",从这些政治清明时期中可以探究对我们现阶段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物权法是现代物权思维和古老物权思维碰撞的结果。在物权法的调整对象、物权客体、用益物权等基本问题上,中国物权法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物权思维,但在许多物权法的具体问题上,中国物权法又受制于古老的物权思维。这使得中国物权法具有了复杂的意义。弘扬中国物权法的现代物权思维,克服古老物权思维对中国物权法的消极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中国物权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政协天地》2011,(10):7
辛亥革命的枪声穿越了整整100年,今天依然响彻云霄。因为它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成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在孙中山研究中,孙中山的中国文化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孙中山在阐发其孙文主义中,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了中国文化观。孙中山的中国文化观,建立在文化开放心态上,既是向西方近代文化看齐的,又是自强不息的本位文化观;建立在文化平等心态上,既是积极取法西方的,又是自尊自信的本位文化观;建立在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上,既是正确取舍西方近代文化的,又是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孙中山的中国文化观是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今日广西》2010,(3):26-2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1月1日全面建成。在刚刚闭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自贸区建设会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融合的“加速剂”。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方案”包含着中国长期以来在国内外诸多问题上的探索。其中.中国式民主也是中国为世界民主政治提供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