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启正 《民主》2008,(12):31-33
在200年前,我们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欧洲也不知道美国.照样生活得挺好。但现在不知道欧洲、不知道美国,可就不行了。那么,我们说一下“公共外交”的概念。外交,传统认为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外交部对外交部.或国家领导人对国家领导人,这叫“政府外交”。无外乎解决双边关系,如果到了联合国就是解决多边关系。“公共外交”也可以翻译成“公众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的不一定是政府间的内容.如果说我们的国际广播电台是国语的,  相似文献   

2.
桑颖 《学理论》2009,(9):188-190
公共外交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政府间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是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战略工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进一步拓宽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公共外交的发展。积极主动地掌握网络主动权,已经成为国家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共外交是政府"大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西方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培育了强大的思想智库,传播了西方价值观,适应了地缘安全需求,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其单边主义的总体外交、说教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霸权语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外交的传播效果。西方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对当今中国公共外交有着重要启示:坚持防御性公共外交传播模式,准确把握政府角色;运用双向传播或多向传播的对话传播方式,转变话语体系;营造多元化公共外交传播主体格局,培育智库、市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强公共外交传播平台建设,开展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创新公共外交传播手段,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埃德蒙·格里恩教授于1965年首次提出.它一般指的是,一国政府对其他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用的战略工具与活动.本文试图从公共外交模式和行为特性出发,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实践的异同点进行梳理,为当下中国深入实施公共外交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4)
公共外交是为了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主要在政府引领下对本国和另一国的群众起引导作用,使得他们对本国的国家看法发生改变。国家形象包括一个国家在自己国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公共外交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途径,它塑造高效的中国政府形象,中国国民的智慧、勇敢、坚韧、拼搏的形象,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和平发展的大国的国家形象,以及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形象等。我国要同时面对机遇与挑战,为了塑造出正确的国家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1月18日至2011年1月21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历时四天的时间内,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会见及共同出席各种活动的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出席了近20场活动,与美国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可谓是内容丰富、成果卓著、影响深远.其中政府外交的作用毋庸置疑,而胡锦涛访美中的中国公共外交也同样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赵磊  王燕 《理论探索》2011,(2):118-121
多年来,我国公共外交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以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为目标,基于人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我国公共外交正承担着国际合作倡导者、中国文化传播者、国家形象宣传者和国际舆论引导者的重要角色,这在胡锦涛2011年初的访美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我国公共外交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在战略定位上,进一步提升公共外交的地位;在体系建构上,整合资源,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交流;在具体方法上,要讲究工作艺术,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8.
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公众外交、危机外交、救援外交等,中国外交上半年表现精彩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中国外交也进入了非常活跃时期。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世界聚焦中国之时,好事坏事都会被放大。而中国外交在刚过去的上半年的表现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4)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兴起并不断发展,如何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面临的问题。在公共外交的开展中,国际公务员是不可忽略的助力因素。应通过重视培养、积极输送、合理任用进一步发挥国际公务员在公共外交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埃德蒙·格里恩教授于1965年首次提出。它一般指的是,一国政府对其他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用的战略工具与活动。本文试图从公共外交模式和行为特性出发,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实践的异同点进行梳理,为当下中国深入实施公共外交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异同,指出全球公民社会、信息技术、实力新认知等因素促使公共外交成为一种新的外交实践形式,并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交往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从传播学5W的模式认识公共外交外,更要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认知,文章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角度对此进行了评析,进一步探讨了公共外交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7)
近十年来,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俄罗斯越来越懂得如何利用公共外交提升本国软实力,从而对内对外塑造国家新形象。其中包括在媒体领域、政府层面、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努力。俄罗斯变被动为主动,设立话题、主动出击,逐渐摸索出一套公共外交"组合拳"。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7,(1):73-79
政府决策是一项面向社会公众甚至面向国际的活动,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某种精英主导或垄断取向由来已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明显。当代中国精英垄断政府决策主要是断裂社会的阶层固化导致既得利益集团能够在正式机构内按非正式程序进行变通性运作,具有强烈的"内输入"特点。在精英内输入的政府决策模式和凝闭型政策体制的双重作用下,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形式大于实质。事实证明,凡是政府具有吸纳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主动意识并且引导公众积极有序有效参与决策过程,往往都能获得共赢效果。因此,从精英垄断的现实情形出发,充分考虑公众参与的现实条件,通过规范的程序构建公众参与渠道,倡导并建立一种精英与公众共同主导政府决策的俱进道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27)
英国的公共外交提升了英国的国家形象,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并成为他国借鉴学习的对象。近年来,新公共外交成为国际社会探讨的焦点,其中"新"途径——网络及新媒体的运用更是成为公共外交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对英国而言,它自身的创新也为英国新公共外交增色不少。着重探讨英国如何利用其新公共外交活动来提升其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及其国内非政府行为体,针对国外公众(包括政府成员)展开的信息、价值及文化的交流活动,以期提升本国形象、维护本国利益、增进国家间关系。当前,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外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亟待提高,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善治强调政府与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也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公共决策。但今天的公众参与仍然是单向性的,缺少信息、组织和渠道,因此需要优化参与路径,实现公众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公开政府信息,公众有组织、多渠道地有效参与到公共管理中,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如今公共外交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国家观念弱化的现实背景下,城市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城市公共外交也就由此进入研究的视野。从城市公共外交出现的背景、公共外交的内涵、开展城市公共外交的内外因素、扬州的城市公共外交实践等方面对全球传播视域下的城市公共外交做一些梳理,希望由此引起人们对城市公共外交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琳 《学理论》2011,(16):42-43
以美国政府在阿富汗战争前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媒体公共外交与国家意图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结合国际政治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为分析国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最后,强调了在新时期,提高国家声誉,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朱虹 《理论视野》2011,(11):62-64
公共外交脱胎于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有效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国别和文化不同,公共外交具有主权国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蕴含在民族文化底蕴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主权国家的外交政策、国家安全之间存着普遍的、必然的、内在的紧密关联。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中开展公共外交旨在寻求国家共识,最终达成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合作。  相似文献   

20.
胡建 《理论导刊》2012,(4):107-109
面对当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新变化,在强调"互利共赢原则"的同时,外交思维的构成上应以"和谐世界"为明确的外交价值目标。外交行为上应制定统筹全局的外交战略规划,完善协调各方的机制;开拓经济外交新路径,善用经济能力;围绕"国家利益"发展公共外交,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重视民间智库的作用,积极参与多边峰会,并在其中增强国家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