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法律制度: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质为房屋征收(或称不动产征收),是公权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私权的合法剥夺,是政治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基于人权、自由、秩序诸价值的考量和公权与私权、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利益平衡之需要,以私权保障理念为基点对现行失范的补偿法律制度予以重构,以期构建一套真正的保障被拆迁人利益的拆迁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前线文摘     
《前线》2005,(11)
理论新见在任何一个国家,公权和私权都难免发生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是走向缓和还是更加剧烈,则取决于如何处理公权与私权的关系。那么,公权与私权到底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呢?唐德龙在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导刊》上发表文章称:公权必须对私权常怀敬畏之心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权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私权过分膨胀的情况下,公权的干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以公权为主导的社会,公法观念和公权观念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从事公权领域的个人利用手中资源获得利益的空间太大,而个人的私权诉求在公权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且不说公权经常被用来充…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权与私权冲突下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要正确地疏导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协调好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发挥公权与私权的良性互动作用,有效地制约公权以打造法治政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公权与私权和谐是促进民主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权即政府权力,是维护社会治安之必须,维护和谐社会之必须。无公权则无法协调社会秩序。但是公权与私权之间具有不平等性,享有对公民个人的支配权,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公民相对于公权本来就为弱势群体,公民个人无法与之相抗衡,往往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极易受到侵害。如果公权被滥用,将对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造成超乎任何犯罪的损失。因此,要控制行政权力膨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以防止其滥用和越权行使以保障基本人权,防止权力异化损害人民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5.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是一部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的重要行政法规,它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提供了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全面落实奈例的规定,不仅是依法行政的要求,还直接关系到我市的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传统儒家"重公抑私"的公、私权观强调公权的至上性与优先性,导致了私人权利的萎缩。这种公、私权观构建了传统政治生活的和谐,但其内在的逻辑矛盾阻碍了传统社会的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兴起,私权崛起,法治凸显,传统儒家的公、私权观必然走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权力腐败从本质上讲,就是“公权私用”。有效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在于:规范与完善制度机制,合理分置公共职权,严格规范公职行为,限制私权扩张,防止公权流失,真正地还权于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真正实践“三个代表”,不仅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全体党员,更要靠科学的制度机制保障公权效率。纵观我们防止腐败的实践,导致公权腐败的制度性因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权力分置上的“集权制”。集权制所带来的是对公共权力的背叛和对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现实的中国,官员所拥有的公共权力越来越被少数人…  相似文献   

8.
邹红 《探索》2005,(3):92-94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公法与私法双管齐下,但由于中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私法传统的国家,要达到公权私权均衡和谐的理想状态,必须加强私法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民众和国家机关认识私权、尊重私权,维护私权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奋斗》2016,(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这一重要讲话把法治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我们"建设法治黑龙江、营造发展好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落实。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牢固树立法治化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的意识;明确法治化环境的两个评价标准,即"公权受到法律制约"和"私权得到法律保护";充分认清现存法治化环境问题对自由竞争、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其次,要把法治黑龙江建设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弱势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尤其易受到政府滥用农村土地征收权这一行政权力的侵害。强势公权和弱势私权的冲突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公权和私权的冲突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协调,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