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萝卜头”是小说《红岩》中知名度最高、年龄最小的烈士之一。他的光辉形象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学习的楷模。而小萝卜头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今年是小萝卜头及其父母遇难50周年,笔者有幸采访了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华,他向我诉说了小萝卜头和其父母入狱前后的辛酸往事。  相似文献   

2.
李伶 《党史博览》2009,(4):36-38
在西安南郊的杨虎城烈士陵园里,安葬着9位烈士:杨虎城及其夫人谢葆真、19岁的儿子杨拯中、6岁的女儿杨拯贵,副官张醒民、阎继明,以及9岁烈士宋振中及其父母宋绮云、徐林侠。这个宋振中(小名森森),就是长篇小说《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原型。小小稚童,为什么与杨虎城同葬一陵?也许有人会说,“小萝卜头”的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的秘书,他们同赴国难后,两家人也就埋葬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1996年,《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史展览》再度风靡全国;2000年,“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再度动人心魄……一个个革命者鲜明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英烈群像中,有一位长着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的共和国小烈士,他,就是国民党监狱在册的“政治犯”——“小萝卜头”宋振中。  相似文献   

4.
厉华 《党的建设》2011,(10):59-59
从上世纪60年代《红岩》小说问世以来,以红岩革命烈士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层出不穷。人们在接受许云峰、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形象教育的几十年过程中,对真实性产生了更多兴趣。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最小的弟弟“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3位革命烈士一起遇害63周年。1949年9月6日深夜,他们被穷凶极恶的特务集体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最小的弟弟“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3位革命烈士一起遇害63周年。1949年9月6日深夜,他们被穷凶极恶的特务集体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  相似文献   

7.
党建信息     
弘扬红岩精神 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在全区掀起“弘扬红岩精神,再振沙区雄风”的群众热潮。他们把弘扬红岩精神的群众活动,引导到“立足本职见行动,振兴沙区多奉献”的落脚点上来。目前,一个  相似文献   

8.
一个头大身细、骨瘦如柴的孩子坐在地上,右手托起一只小蝴蝶——今天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亲切地叫出他的名字。他就是《红岩》小说中的那个“小萝卜头”宋振中。“4月5日我们去看了他。”宋振西指着照片说。上海百官街虹口区少年宫边的昆山花园一角,我国革命史上年纪最小的一位烈士永远坐在那里,憧憬未来。老宋告诉记者,类似的塑像,这些年先后在北京、天津、重庆、西安和太原等八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红岩》中"小萝卜头"的故事人尽皆知,他的人物原型叫宋振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和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一起被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监狱秘密杀害。宋振中牺牲时年仅9岁,是共和国年龄最小的烈士。而在北京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夕,人间魔窟——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共关押小囚徒9人(不含关押期中释放的)。他们是:蒲小路(13岁)、宋振中(小说《红岩》中的小萝卜头,9岁)、杨拯贵(杨虎城将军之女,8岁)、卓娅(小说《红岩》中的“监狱之花”,1岁零3个月)、苏菲娅(9个月)、王小华(3岁)、王幼华(1岁)、小波(4岁)、小可(3岁)。他们大都是一出生便生活在黑暗的牢室里,从没见到过高墙外的世界。9人中除小波、小可姐弟俩在大屠杀中侥幸脱险外,其余人全部被人性尽丧的特务残酷杀害!解放后,宋振中被授予共和国年龄最小的革命战士,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下面仅将其余8位小囚徒的事迹记述出来,奉献给今日过着幸福生活的人们。  相似文献   

11.
说起长篇小说《红岩》和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罗广斌、杨益言也因是《红岩》的作者而广为人知。然而,曾是川东地下党成员、“11·27”大屠杀中从渣滓洞脱险、《红岩》主创人之一的刘德彬却因为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认为犯有“严重错误”,而被剥夺了《红岩》小说的署名权,远离自己亲爱的战友。  相似文献   

12.
吴静 《当代党员》2008,(6):32-33
“红岩”品牌给沙坪坝区“两新”组织党建增添了一抹亮色。 2007年,沙坪坝区委组织部、区委“两新”工委提出了创建“两新”党建“红岩”品牌的理念(MI):整合沙坪坝区“红岩精神”发祥地等特有的资源,创党建品牌增强“两新”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探索“两新”党建“红岩”品牌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不得不说,万事开头难,读一本书也是,写出文章的第一句话也是。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小萝卜头形象是我一直以来对《红岩》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彼时的我对革命文学作品还没有什么概念可言。后来也看了很多由《红岩》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对《红岩》的印象渐渐充实丰满。从图书馆借出的这本书,不知道被多少人反复翻过了,书页泛黄,却是我最心仪的样子。一入书中,茶饭不思,时间飞逝。最后合上书本的时候,似乎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年来,一个“《红岩》档案解密展”在重庆开幕,展览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全文公开的一份2万多字的秘密报告.它的作者就是《红岩》小说的作者之一罗广斌。重庆党组织收到这份报告的时间是1949年12月25日,那时距离罗广斌等34人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死里逃生,不到一个月?这个《红岩》故事的“原型版本”,记录着重庆地下党遭受大破坏和狱中斗争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5.
郭亮  潘洵 《党建》2023,(1):39-41
<正>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孕育了宝贵的红岩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红岩精神作出深刻论述,充分肯定了红岩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地位,深化和拓展了对红岩精神生成环境、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认识,为我们与时俱进传承弘扬红岩精神,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是重庆唯一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慨然赴死;一个乃红岩大有农场的主人,在抗战的困难时期为共产党、南方局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帮助。饶国梁、饶国模兄妹,为了民族独立、民主共和赤诚奉献。邓颖超同志提到饶国模时曾说:“没有刘太太,哪来我们的红岩哟!”  相似文献   

17.
周勇 《当代党员》2011,(8):18-19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之所以冠名“红岩”,是因为南方局的驻地叫“红岩村”。  相似文献   

18.
《红岩春秋》2023,(3):6-7
<正>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是重庆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各级党组织引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党员干部对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有何深刻认识和体会?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有哪些生动实践,又总结提炼了哪些宝贵经验?本期起,本刊推出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红岩,是童老一生革命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从1939年2月至1946年5月,童老在红岩战斗生活了近八年。先后任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机要科科长兼中共中央南方局秘书,南方局秘书处处长、秘书长、南方局候补委员等职……红岩,不仅成就了他的革命事业,也是他收获爱情,娶妻生子的地方。正因为此,童老视红岩为第二故乡,自誉为“红岩村人”。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庆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不折不挠的顽强斗争,形成了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为内核的红岩精神。数字化时代实现红岩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做好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工作。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有助于推进网络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具有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融合性等基本特点。可从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主体、客体、内容和载体四个层面探讨其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