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倪万英 《学理论》2009,(18):106-107
人们通常熟悉的都是汉武帝的法律思想,认为他是西汉繁荣的功臣,而不认为汉文帝是个因循守旧的皇帝,或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其实汉文帝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家,一个西汉王朝的忠实维护者。正是在他的清静无为的法律思想指导下,汉朝才得到了休养生息,为西汉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而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顶峰。  相似文献   

2.
唐玄宗李隆基从公元七一二年即皇帝位,直到公元七五六年下台,整整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这近半个世纪,既是唐王朝走向顶峰的繁荣鼎盛时期,又是它急转直下,走向混乱衰败的时期。因而唐玄宗也成为唐代褒贬互见,毁誉参半,争论较多,传闻也最多的一个皇帝。他一生的经历,很能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的道理;也生动地证明了掌权者若不能慎终如始,不管你过去有多么大的功业、有多么雄厚的基础,也必将招致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满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清建国初期满族人口只有几十万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代了大明王朝,统治了近一亿的汉蒙苗回藏人民三百多年。在康乾盛世时期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我国封建历史繁荣的顶峰。满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的情况下,有如此大的成就,这一切成就背后支撑他的就是八旗制度。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主要规定了满族社会以一种耕战结合的形式来统治。旗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和生产能力。这种制度逐渐成为清朝的法律制度,影响着清朝法律政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阴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军事要地,西汉时期被匈奴与汉朝交替控制。在借鉴秦朝戍边政策的基础上,西汉政府不断调整阴山地区的戍边政策,从汉文帝时期"常居者以备塞",到汉武帝时期"移民置县与五属国的设立",以至汉昭、宣、元帝时期的"羁縻"策略,逐渐发展成初具规模且较为成熟的戍边政策。不仅维护了西汉北部阴山边地形势的稳定,发展了汉匈之间的密切联系,也间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0年12月30日,西汉王朝的励志标兵匡衡因为贪占封邑土地四百顷被废为庶人.此事一传开,朝野皆惊,匡衡可是学界领袖,曾给皇帝讲《诗经》的学术超男,怎么会干出这种没层次的事!  相似文献   

6.
华兰 《侨园》2013,(12):41-41
<正>39年,作为一个王朝,南唐无疑是短命的。这个王朝曾有过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它为何昙花般那么短命呢?古代人经常将国运和建筑选址联系起来,李昇要当皇帝,为什么仓促选了金陵府衙作为南唐的朝廷?李昇出身可怜,生逢乱世,7岁时就成了孤儿,寄身寺庙成了小沙弥。但他又有极佳的运气,先是成为吴王杨行密的养子,但杨行密的几个亲生儿子不容他,于是他又成为权臣徐温的养子,名字也被改成徐知诰。他好贤知礼,很有威望。养父  相似文献   

7.
罗杰 《各界》2011,(7):46-48
历代王朝,男宠不少。说到董贤,可谓西汉王朝首席男宠,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他做了一个传,收在《佞幸传》里。董贤本来也出身于官宦之家,因为父亲的关系,得以入朝为官。初入宫时,汉哀帝并没有太多地注意到董贤,因为皇宫里的官员太多,有名门名将之后,  相似文献   

8.
新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权,它夹在西汉与东汉之间,默默无闻,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这种"视而不见"的错觉,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新朝仅仅维持了14年,寿命太短;二,新朝皇帝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爪"窃国大盗",他篡位自代,为儒家正统所不容.于是,天下群起而攻,历代文人都往他身上泼脏水.但是,这个窃国大盗,却是个十足的"大孝子".  相似文献   

9.
非意 《侨园》2013,(3):48
有人说过,坐上龙椅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仍然是一个"小农",因为他的历史视界非常狭隘,其治国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社会。"小农"出身的朱元璋也常常谈到要藏富于民,不过。他所谓的"富"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最低层次的需求,而一旦越过这个层次,则富人就成了他的王朝稳定的威胁,是他不能容忍和必须打击的对象。朱元璋对富人的压制,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强制性移民;二是罗织罪名。明王朝刚建立时,就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用法律打击大户更是不遗余力。富豪们稍不小心,就会招致横祸。常常是一个得罪,全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则其财物田产都将充公。洪武朝发生了许多大案,其中有许多豪强世家受到牵连。史籍上说:在朱元璋的打击下,三吴地区"豪民巨  相似文献   

10.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提倡节俭的皇帝之一。史书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位时,生活十分朴素,经常身着粗袍;修建陵墓全用泥瓦,甚至连墓室装饰也明令不准使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所宠幸的慎夫人,随文帝过着简朴的生活,平时不着一般贵夫妇穿的拖地长裙,而是像劳动妇女那样“衣不曳地”,所居住的室内帷帐全无绣龙描凤的纹饰。一次,汉文帝想在宫内修一座露台,就向工匠打听所需化费,当工匠告诉他修成需要  相似文献   

11.
李开元 《各界》2011,(7):52-56
秦始皇的一生,迷雾重重。重重迷雾当中,隐藏得最深的疑案之一,就是他的后宫是谁?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后宫都有记载,特别是皇后,那是母仪天下的第一夫人,按制度,是必须树碑立传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谁,史书上却完全没有记载,两千年来没有人知道,  相似文献   

12.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朝廷在今天的泌阳县境内才开始设立比阳县和舞阴县。比阳县因在比水(今泌阳河)之阳(北)而得名,治所在今泌水镇的古城村。两千多年前的泌阳县距离铜山东北三、四里的邓庄铺,当时还是一个山野小村,西汉文帝年间,就是从这座小山村里走出了一个知名朝野的人物——邓通。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9)
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是国家统治根基牢固的基础,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方略和天人感应的治国理念使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的政治理想成为可能。经董仲舒整合强化之后的儒学体系,通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之中,积淀内化于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式,以统一的文化力量构筑起了中国皇权王朝的执政根本。本文通过简要探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大义以及这套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立足与发展,简述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门新秀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 西汉末年.汉朝的好时候已经过去了,继之而来的是一个外戚专权、政治黑暗的混沌岁月.武帝以后的皇帝,一个个全无乃祖风范,短命的有之,夭折的有之,无嗣的有之,没一个像样的.  相似文献   

15.
一 王政君的父亲叫王禁.他年轻时在长安读过书,也当过一阵子廷尉史的小官.王禁虽然官不大,但姨太太娶了好几个,生有四女八男.王政君在女孩中是老二,八个兄弟,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他们不少人后来都因为王政君的裙带关系当了大官,对于西汉末年的政治风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王曼死得早,但他的儿子王莽,一直做到了皇帝.  相似文献   

16.
纳兰秋 《各界》2010,(6):38-42
王门新秀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 西汉末年。汉朝的好时候已经过去了,继之而来的是一个外戚专权、政治黑暗的混沌岁月。武帝以后的皇帝,一个个全无乃祖风范,短命的有之,夭折的有之,无嗣的有之,没一个像样的。  相似文献   

17.
保命要紧,不顾光彩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突厥人奉干(也作宰干)因无力偿还官府债务而跑路,跑到北边的奚族地区时,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眼看性命不保,他心生一计:“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奚王和亲的使者,你们要是杀了我,恐怕没好果子吃.” 奚王看他气度非凡,还真把他当成了大唐派来的使者,赶紧命人松绑,以贵宾之礼相待,并派100人跟着他去大唐朝拜皇帝.这么一来,不是要露馅了吗?奉干思前想后,定出了一个“三步走计划”.他先对奚王说:“这100人虽然不少,但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小人物,怎能见大唐皇帝呢?听说你手下有一个才华超群的琐高(将领称号),不如让他去吧.”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法律之缘,贯穿于他的一生。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李大钊的人生主色调,而法律和法学则是他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的一个底色。探寻李大钊法理学思想,是法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李大钊的法理学思想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民主主义法学转变为共产主义法学:从启蒙主义角度出发,他提出了“法律民彝论”,兼顾中西、追求民主和法治,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法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他批判和继承了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史,继承和发展了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法律学说,从马克思的经典中提炼出唯物史观的法律一般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李大钊对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的专题研讨,对政治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论证,充分显示了他的理论创见。李大钊是早期共产党人中善于充分吸取外来法学理论资源的理论先驱,也是探索构建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则故事:西汉时候,有一天,汉文帝在召见群臣以后,向右丞相周勒提出了一个问题:“全国一年要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要进多少钱粮?”周勃又支吾着回答不出,满脸羞愧,急得汗流泱背。汉文帝转而又向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皇上买了解这些情况,请询问具体管理这些事的官员。”文帝问:“那么到底去问谁呢“’陈平说:“是上要知道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可以问廷尉(中央司法官);关于钱粮的事,可以问票内史(中央主管钱粮的官)”。文帝紧接着又问:“按照你说的,各个方面的事都有…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4,(12):6-7
汉文帝登基伊始,为考察大臣,明辨贤愚,说:“赐你们到国库里去搬绢,能搬多少就赏多少。”结果居然有几个大臣因为搬得太多,不胜重负,摔成骨折。皇帝看了记录说,这几个人不能用,贪婪而无自制,他日必因此而生变故,非朕可信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