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2014年5月7日是越南奠边府战役胜利60周年。60年前的越南抗法救国时期,毛泽东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请求,派出韦国清同志率领的军事顾问代表团和罗贵波同志率领的政治顾问代表团开赴越南,帮助越南抗法救国,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伟大胜利。为回顾这段光荣历史,传承中越传统友谊,深化新时期中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月4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广西东南亚研究会和广西社会科学院东  相似文献   

2.
李谷 《东南亚纵横》2000,(11):33-36
今年是越南抗法(越中)边界战役胜利50周年.50年前,为了打破被卷土重来的法国殖民者压迫在越南西北一隅,四面包围的局面,越南民主共和国请求中国派出军事顾问团协助作战,打开中越边界,以获得新中国的支持和援助.毛泽东点拨神机妙算,陈赓临阵指挥果断……  相似文献   

3.
20 世纪50~70 年代,中越同盟从形成、唇齿相依到最终的兵戎相见,主要源于两国对 各自国家利益的不同认知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歧,但在冷战和中苏同盟分裂的背景下,苏联的 外部作用也不容忽视。苏联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它在援越抗法时期促成了中国对越援助,是中越同 盟的促成者;它凭借对越南的大量援助,实施离间战略,致使越南日益离心中国,是中越同盟的离间 者;它依靠对越南的老挝政策、柬埔寨政策的支持,导致中越同盟完全破裂,是中越同盟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4.
在黑旗军援越抗法的河内纸桥大捷一百周年之际,1983年5月19月至24日,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通志馆、区文化局主办的《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在广西钦州县举行。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历史工作者、以及当年黑旗军部分将领的后代共一百多人出席了讨论会。提交讨论会的论文有:刘永福与中法战争——纪念纸桥大捷一百年、论黑旗军援越抗法战争的历史功绩、刘永福的黑旗军与中越人民的战斗友谊、评刘永福入越抗法的几个问题、黑旗军在援越抗法中的作用、黑旗军援越抗法的功绩永放光芒——兼驳越南某些人对黑旗军的诬蔑、中法战争失败的原因、李鸿章与中法战争、李鸿章是如何认识处理中越关系的、近百年来中法战争史研究概况、中法战争的结局与战争指导浅释,以及:论冯子材、试论中法战争中的唐景松、中法战争为民族捐躯的陈嘉、南关大捷的骁将——杨瑞山、关于孤拔拔死……等共60篇。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法国侵占越南南圻6个省。1873年向越南北圻进侵,并欲把罪恶的魔掌伸入中国的云南和广西,造成中国西南边疆的危机。当时越南和中国已保持有几百年的藩属关系。当法国殖民者出兵侵略北圻后,越南阮朝曾几次向中国求援。清朝承担爆发中法战争的风险,派遣几万清军赴越,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援越抗法。但清朝不敢大张旗鼓的援越,尽管如此,清朝的援越抗法仍产生一些良好的效果,为近代中越关系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可是,在黎笋掀起反华、排华恶浪的日  相似文献   

6.
中越关系,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是历史的主流。在近代,我国民族英雄刘永福,就是为中越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代表。刘永福是我国清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援越抗法期间,他又接受了清王朝和越南王朝的封号,兼有清朝将军和越南阮朝官吏的身份。我们在论述刘永福对中越友好关系的贡献时,不能不考虑他这种非常特殊的地位。为了论述的方便起见,我们把刘永福对中越友好关系的贡献,概括为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一、政治方面由于历史和个人的局限,刘永福没有提出完整的政治纲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  相似文献   

7.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军民在抗法战争中取得历史性转折的伟大战役,也是中国人民支持越南抗击法国殖民者,打败美国干涉者的决定性战役。奠边府战役的胜利首先是越南人民的胜利,同时也是中越团结抗敌的胜利。在奠边府战役中,中越两国军民并肩战斗,共同对敌,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将中越友好关系推上了一个高峰,树立了一块光辉灿烂的历史丰碑。回顾奠边府战役的战斗历程,我们要永远牢记和珍惜两国人民这种十分宝贵的团结战斗的国际友情。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时期,旅居中国的越南各党派人士,曾联合成立过几个抗法抗日的革命团体。它们是:越南独立同盟会、越南民族解放同盟会、越南革命同盟会。这些革命团体的活动,反映了近代越南革命史的一个侧面,也是中越关系史的一项研究内容。鉴于目前未见有专文论及,谨根据初步掌握的资料作一概述。越南独立同盟会 1940年10月,以胡学览为主任、林伯杰(范文同化名)为副主任的“越盟”办事处在广  相似文献   

9.
略论中越历史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中越两国历史关系有信史可考的,至少在两千年以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内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广泛而又深入。近百年来,因为同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与压迫,两国人民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在中越关系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全力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抗美斗争,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正如胡志明主席所说:“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相似文献   

10.
中越经贸关系为何发展相对滞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越经济都迅速发展,两国政治关系发展顺利的情况下,中越经贸关系却发展相对滞后。本文认为两国经济既存在互补性又存在竞争性,而互补性是主要的,中越经济之间的竞争性不是造成中越经贸关系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贸易不平衡、中国优势产品在越市场开拓不利、中国在越投资有待提高等经济原因,以及中越关系中的“反国际经济政治化”等原因造成的。最后,提出我国推动中越经济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奠边府大捷是越南人民和越南人民军在胡志明主席、越共中央和越南人民军总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取得的胜利。也是越南人民和军队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事顾问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的胜利。它证明了越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是不可战胜的。这种友谊和团结,是越南人民取得从边界战役到奠边府大捷的一系列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中越两国人民今后朝着改革开放和共同繁荣的道路迈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出人意料,两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促成这一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苏联因素不容忽视。苏联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导致其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在越南问题上由超然的脱身态度变为积极援助,中苏两国关于援越问题产生矛盾,越南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推行有利于自身的倾向性政策,越南在中苏两国关系的天平上倒向了苏联一边。与此同时,苏联调整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从而影响中美关系走向,中美和解对中越关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两国关系交恶,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中越处于全面紧张和严重对立状态,两国关系产生戏剧性变化。总之,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政策对此期中越关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往津日记》是关于越南阮朝特使阮述第二次使华经历的记录,是越南汉籍中保存并流传至今的仅有的几种"燕行记"之一。该日记的孤本由法国戴密微教授于1939年左右在越南河内首度发现,后经陈荆和教授整理,于1980年由香港中文大学正式出版。《往津日记》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可以为近代中越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深入研究轮船招商局提供新的史料依据,为中越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资料等,这种价值应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越关系新发展与经贸合作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双方恢复了传统的睦邻友好关系,双边的交往与合作不断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积累,进入21世纪,中越关系具备了新突破新发展的条件,已经从传统的睦邻友好的较低层面,提升到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更高层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越南与中国的贸易进行回顾,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越南与中国发展贸易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越南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同是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两国关系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中越关系在22年里取得长足发展。双方政治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外交上越南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的邻国和交往对象,并致力于建设"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越南,推进了中越关系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探讨1968—1972年间的中越关系。这段时期正是东亚国际冷战格局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复杂的大背景下,中越关系不能不深受影响。由于中越两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不对称性及关注点的差异,中越“同志加兄弟”关系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至1972年初。当中美关系实现突破性改善时,中越关系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两国对立已基本上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越南华文教育近年来出现较明显复苏,华文从华人的民族文化载体逐渐发展为越南社会加强与中国经济文化联系、寻求更多发展机遇的有力工具。这些新现象为传承越南华族文化、增进中越交往与合作创造了积极条件。针对当前越南华文教育的资金、师资、教材等问题,中国可在越南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加以补充与协助,为中越关系的深化发展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19.
西沙海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不介入的立场,军事上不介入中越海战,外交上不支持任何国家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领土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其一,美国认为这两个群岛的主权归属难以确定;其二,西沙海战的交战双方是南越和中国,美国难以取舍;其三,美国已经自越南撤军,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不愿意也难以介入西沙海战;其四,从根本上讲,美国的国家战略决定其必然采取不介入的政策。美国关注海战后军事和外交局势的发展,同时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其盟国与中国之间发生战事,以推行其反苏遏苏的国家大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