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律信仰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法律信仰目前在中国面临着特殊的遭遇和困境。中国法制在逐步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面临着几组悖论性问题,主要从法律信仰对于人与对于法的内在性、法律信仰的理性世俗化与神圣性、合理性与非理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守法的无知性与批判反思的自觉性等关系中,展示出法律信仰问题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2.
权利:从法律到信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律传统是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没有基督教信仰就不会有西方法律信仰。而在缺失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中国,凭借什么铸就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精神理念?选择什么路径完成人们从法律到信仰的精神朝圣之旅?本文认为,“权利”是从法律到信仰的最佳路径选择。因为从宗教信仰到法律信仰最根本的因子就是“权利”;权利是法律的精神与灵魂,没有权利的法律即非良法;“权利”能够成为中国法律信仰的因子;没有权利信仰,就不会有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方略在当代中国实践中遇到了实效方面的阻力,法学界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法治精神层面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命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学界争议。本文在析法律信仰过程中,指出法律与宗教所产生的共同生活基础、相互追求正义的诉求以及其对于人类理性和情感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国信仰法律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对中国法学携手其他学科,用宽广的胸怀拓宽研究领域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欠缺法律信仰生成的土壤,我国传统社会根本不存在法律信仰。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是存在法律信仰的,不过在信仰程度、信仰方式上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信仰是一种伦理价值型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关于道德能否进行法律强制问题,最有名的论战当属于哈特与德夫林的交锋,哈特在其著作《法律、自由与道德》中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精彩地回击了以德夫林为代表的法律道德主义的观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新的启发和思考,更为个人自由权利不受强制争取了宝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对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是深入研究我国公民法律信仰问题的前提条件。法律信仰的界定必须从其科学定义和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这两个维度展开。基于此,我们认为法律信仰就是指社会主体基于法律价值良好而对过法律生活的全身心认同。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极度信服,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境界,是法律素质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宗教问题是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在美国法律信仰发生了整体性危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他将法律与宗教作为社会关系的两大维度,二者既存在张力,也有复合。纯粹理论上的法律与宗教是互动的关系,现实中的政府与宗教不可分离,法律信仰保证法律制度很好的实施,因此,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的确有其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危机是中国目前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基础 ,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本文就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阐述了培养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论述了当代中国律师的法律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法律供给特点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 ,要做到对法律的有效运作 ,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对这种资源合理配置。作为制度规范的法律供给拥有供给者与需求者效用函数的基本一致性、具体法律供给者获得效用的“自利性”、“法律供给的不确定性、法律供给的天然垄断性 ,主体的非市场性、法律供给的强制性等五大特点。通过经济学对其进行分析 ,得出有效结论以供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当事人不诚信行为之危害性不可小觑,法律规制措施不健全是该类行为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几种典型不诚信行为之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法律理性是法律与理性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现代法的内在精神品质,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种精神追求。法学教育应当强化法科学生以法律理性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法学学术和法学思想的培育,重视法律伦理和法律职业品格的塑造,崇尚人类公平正义的法律信念,秉承法律信仰、塑造法科学生的法律理性人格。  相似文献   

14.
诚信原则作为一般条款是法律解释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合理适用这一原则又需要统一的法律解释方法。只有在立法上确认诚信原则和自由裁量权,用法律解释方法对诚信原则的直接适用加以限制,才能使相关审判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在诉讼法中确立“诚信原则”是对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过头之势的克服,也是支撑整个社会诚信价值的根基。诉讼欺诈以欺诈公权方式危害维护诚信价值根基的司法体系,具有特殊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规制对象,构建诉讼法、侵权法、刑法三层立体的法律规则体系,以有效遏制诉讼欺诈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法制教育主要体现为威慑、规制、保护、评价、激励、信仰等六大功能。威慑功能预知法律后果,警戒以身试法;规制功能明了规范基准,调整法律行为;保护功能实现法律权利,维护自身权益;评价功能以法律为准绳,衡量善恶是非;激励功能彰显法律正价值,鼓励正义行为;信仰功能调整内心需要,坚定法律信念。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阶段,不断推动中国当代法哲学研究范式向前发展,权利本位范式正在逐步向权利——义务平衡范式转化与演变。权利是权利本位范式的基石范畴,法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必然带来权利理念的变迁,法平衡范式修正了权利预设,进而推动权利逻辑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权利方法论立场从"原子论"转向"关系论",权利本质从斗争性转向合作性。  相似文献   

18.
完善劳动力市场,需要法律保驾护航。《劳动法》在微观层次规范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国家作为公权力拥有者而介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中,主要采用法律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双方的利益进行平衡、协调。《工伤保险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的贯彻落实,标志着我国新型社会保险服务制度基本形成,但是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关联性的研究意义在于,其是努力争取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利,更在于其是实现法治中国化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国当下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件揭示出,法治时代的法律评价活动必须反映法治文化的要求。法治中国化理论需要区分中西方法治文化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并在法律评价活动中藉此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