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生产具有特殊性和弱质性,对农业生产进行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的选择。而我国也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对粮食的直补政策。从实际效果来看,此项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效益进行简单的数学分析,对粮食直补仍然存在的效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增长较快。调研事实显示,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在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效率较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五种关系,健全直接补贴政策组织系统,完善资金使用办法,从而实现国家粮食直补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3年11月8日至2019年8月9日鸡蛋期现货市场价格的日度数据,运用二元BEKK-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实证分析玉米临储和直补政策下鸡蛋期现货市场间的溢出效应与动态关联性。结果显示,直补期鸡蛋期现货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且期货市场在价格引导和信息溢出中起到主导作用;鸡蛋期现货市场间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在直补政策实施后呈现逐步上升态势。本文建议完善鸡蛋期货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期货+保险”的保障机制,降低养殖户风险。  相似文献   

4.
资金投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完善和加强各项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财税政策,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和创新政策机制,支持农村防灾减灾和林业生态建设;全方位推进农村反贫困,促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支持村庄整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自主建设美好家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规范和强化支农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学的角度将财政支农政策框架定义为由农业、农村和农民财政构成的政策体系。目前在财政支农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证明,将财政支农政策细化为农业财政、农村财政和农民财政,将有助于正确处理好公共财政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支农资金的分散和集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学的角度将财政支农政策框架定义为由农业、农村和农民财政构成的政策体系。目前在财政支农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证明,将财政支农政策细化为农业财政、农村财政和农民财政,将有助于正确处理好公共财政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支农资金的分散和集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大财政支农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等方面,对四川"十五"期间财政支持破解"三农"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评估,梳理和分析了四川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日照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的新路子,坚持用地市场化、补贴货币化、购房自主化、运作透明化、管理动态化,收到了住房困难户、房地产开发商和社会各界多方满意的良好成效。总结日照市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改革的政府管理案例,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如何克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职能,如何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如何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正廉洁的政府良好形象等,具有政府管理方法论上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直补制度实施以来作用不大,问题不少,亟须进行制度重构。各种完善该制度的建议虽不无道理,但未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对该制度进行转型,从而建立我国的粮农收入直补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不断下降,对“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原因是现行财税体制仍然没有理顺,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存在体制性梗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实行等级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但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近期可选择的政策是逐步降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比例;改善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整合分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