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半个世纪以来,田先生已制作了200多张琴,他说,只能说其中一部分是好琴,这些大都被古琴家收藏了,少量由他保留着。好琴给田先生带来了不尽的欣慰与欢乐。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是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入门弟子,从事古琴制作、修复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其技艺可谓当今琴人之佼佼者。他的古琴制作工作室—“虞田琴斋”坐落在北京幽静的小巷中,室内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名琴、名人字画和发黄的老照片。  相似文献   

2.
王湛 《今日广西》2008,(1):67-67
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说“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里的长城、故宫、兵马俑”。汉代的恒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由此可见,古琴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正是古琴的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及源远流长的文化,2003年11月,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吴心 《黄埔》2010,(4):56-57
3000多年来为上层封建阶层和部分文人所掌握的古琴,已进入大众的文化生活,喜爱古琴艺术的人日渐增多。但是,古琴艺术的知音,其实仍然是十分稀少的,很多人并不知古琴为何物,多以为古筝。  相似文献   

4.
《公民导刊》2009,(3):42-44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之一。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居于琴、棋、书、画之首,也成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琴     
《黄埔》2010,(5):64-64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6.
《天津政协公报》2013,(5):40-40
<正>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据传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琴是我国文人修心养性的必备乐器,被列为文人四好——琴棋书画之一。最为上乘的琴是焦尾琴。我国古代人士创作了大量的悠扬动听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即古琴独奏,琴歌即以古琴伴唱。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酒狂》、《潇湘水乐》、《广陵散》、《幽兰》、《离骚》、《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秋江夜泊》、《静观吟》等,有些已经  相似文献   

7.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艺术位列"琴棋书画"文人四大修养之首。从古代到现在,古琴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崇高到衰落到复兴的历程。古琴艺术并不是一个古董式的博物馆的艺术,它的教化功能、怡情功能都在当下能够发挥特殊功能。对于文雅人格修养,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古琴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琴斫艺     
正准确地说,古琴的名称只有一个字——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之所以又被叫成古琴,是在20世纪初西方乐器被引入中国后,为了强调其在中国传承的亘古深远性,从而形成的一种称呼。事实上,"古"字于古琴而言,也是当之无愧。从口传史角度追朔,古琴可追溯到人类始祖伏羲氏时期,"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从文字史考  相似文献   

9.
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以目前考古发掘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在历代琴人及文化人的创造中不断完善并延续至今。它是中国历史最久、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比较,不仅历史悠久,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以及在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古琴遗韵     
2005年2月19日,安徽合肥香港街醒梅书院里,一曲绮丽 缠绵、情意婉转的古琴声沁人心扉。这是一曲名为《阳光三叠》 的古曲。虽说这是一个古琴演奏会,但演奏者加上听众也不过 20来人,演奏在一间不足30平米的房间里进行。几个孩子的 演奏非常投入,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刘赤城老人在专心倾听。  相似文献   

11.
吴心 《黄埔》2010,(3):54-55
1977年8月22日,美国发射第一颗外太空人造卫星,上面载有一张展现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这张唱片刻录了经过音乐专家严格筛选的27首世界名曲,借以寻求神秘的太空生命中的知音。其中,代表中国的是古琴曲《流水》。  相似文献   

12.
正琴,又称古琴或者七弦琴,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3000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  相似文献   

13.
漫谈古琴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创于伏义时代。当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时,没有音乐,也没有乐器。琴的创造是人们结束「击木拊石」的时代,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显著标志。至于说琴是伏义所造,文王武王各加一弦,其制乃备的说法,并无确切的历史资料可供佐证,只不过是传说而已。  相似文献   

14.
听说苏州科技学院成立了吴声琴学研究所 ,为的是抢救古琴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又听说古琴在去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败在昆曲手下 ;还听说中外琴人为抢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其中的一些故事真有点儿像天方夜谭 ,在似信非信中或许你能悟出点儿什么……你能得到点儿什么……当然 ,你也可能会失去点儿什么……我曾经与苏州科技学院吴声琴学研究所的汪铎先生做过一次长聊 ,并听他在公众场合弹过几次古琴。知道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名气很大的教授 ,他的中文名叫毕铿。毕铿30岁的时候曾来到中国搞中英文化交流 ,当他了解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吴心 《黄埔》2010,(5):56-57
作为古代文人四大雅好之一的古琴,随着古代社会的消失,经历了由备受推崇而寂寞廖落几乎无人问津的历程,而同样是中国古代文人四大雅好之一的围棋却并未遭此厄运,围棋没有被其涵孕其中的深沉的传统文化特质所围困,相反成功转型成为现代社会被热捧的一项运动。  相似文献   

16.
<正>"琴就是我的生活,从事任何一件事,‘只有死在里面,才能活出来’,不怕没前途,就怕研究不到位。"这是现年75岁的台湾斫琴师林立正的人生体悟。他曾是渔船船长,带领船员远渡重洋,而立之年接触古琴,拜名家为师,后致力延续、提升传统斫琴技艺,推动两岸古琴音乐交流。  相似文献   

17.
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非物质遗产”),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我国继昆曲、古琴之后,作为第三个“申报成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全人类所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充分展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马尼拉湾畔的贫民窟巴塞科居住着5万人,但是,在马尼拉的地图上却找不到巴塞科的名字,也没有任何公共汽车线路通到这里。即使是在马尼拉生活了几十年的很多本地人.也未必能找到这里。这里就是被当地媒体称为“卖肾街”的地方,其实它离马尼拉市中心的黎刹公园只有5分钟的车程,与菲律宾最有名的马尼拉饭店相邻,它在城市的中心,却像个隐形的存在,不被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孙晓青  杜娟  陈勇 《小康》2009,(1):20-24
一股叫做“山寨”的风潮来势汹汹。有的人瞬间被卷入其中,成为“达人”;有的人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山寨“雷”了一下;有的人拼命抗拒着,但却也难逃“ ”运。  相似文献   

20.
湖北宜都市高坝洲镇有个村子叫青林寺。它不是寺。却比寺更神秘。因为它是“谜”的村落。在这个1100多人的村子里。几乎人人都善讲谜语,有的农民掌握的谜语达5000则之多。因此,青林寺被公认为“中国民间谜语第一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