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闻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存在联系和冲突。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两主体的关注点和思维方式不同,但最根本的则是新闻自由和司法自由的冲突。要处理好二者的平衡,首先二者要做好自身,其次应积极以司法节奏带动新闻媒体与舆论。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监督司法的制度设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将新闻监督司法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限度,应该从制度上对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加以完善:首先,健全新闻舆论的监督环境,畅通新闻监督司法的渠道;其次,为新闻监督司法设置合理的界限,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在报道案情、发表评论时应该遵循的相关规则;最后,如果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确实可能妨碍案件的公正审理的,法院可以作出延期审理、异地审判、发布禁止报道的命令以及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等措施予以补救。  相似文献   

3.
司法审判与新闻监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开、独立和公正审判,是当代各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司法审判原则。这些原则也为我国宪法所确认。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的报道是一种社会监督或舆论监督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新闻监督。这种监督的核心是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一般属于各国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等公民所享有的...  相似文献   

4.
审判旁听制度是审判公开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旁听,不但可以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提高司法公正的质量,而且能够起到具体生动的普法教育的作用。本文从确保审判旁听制度两大功能的充分实现,以及人民法院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应不断完善旁听场所建设和审判事项信息公开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2009,(7):5-5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于约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公权力,保护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于的基本权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新闻媒体应当善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在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时候,应该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需要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但是不需要脱离法律约束的“新闻审判”;我们需要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但是不希望新闻媒体刻意营造虚假的舆论氛围,干扰司法机关正常审理案件。  相似文献   

6.
燕茹  刘武俊 《中国司法》2006,(6):99-101
解析新闻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闻传播高度发达、新闻舆论监督强劲的传媒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以司法维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彰显司法权威的司法时代。司法与传媒的交融和互动已经大势所趋,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打交道越来越趋于频繁。司法如何直面传媒,传媒如何监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继无锡市、邯郸市之后,国内第三个预防职务犯罪的地方性法规--《乌鲁木齐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日前出台。《条例》第3章第19条规定:新闻媒体、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活动,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该报道说,这是国内地方性法规第一次给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立法授权。报道以《乌鲁木齐通过廉政法规 新闻监督首获立法授权》为题,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对此我有疑问:一、新闻监督须获地方立法授权吗?二、新闻监督可否被地方法规规定为一种义务?  相似文献   

8.
司法监督与司法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法治社会目标的积极迈进,诉至人民法院的各类案件明显增加,人民法院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来自方方面面、各式各样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公正执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改革和完善对法院审判的监督机制,也成为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少人认为,要解决当前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问题,应该加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我国当前存在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的监督、检察院对法院审判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院审判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等多种监督机制。各式各样的监督对法院审判到底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助于司法公正?对法院审判监督机制是否需要改革  相似文献   

9.
魏波 《法制与社会》2011,(8):115-116
对司法权力的监督的问题研究,是研究一个法律监督的问题,涉及到由谁监督,监督谁和监督什么以及针对司法腐败现象而论及司法监督的必要性。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的行为要有法可依,我国宪法中明文规定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去完善这种监督并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正好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办案。新闻媒体对司法的报道和评说并不意味着司法独立性的丧失,媒体完全可能具有肯定和强化司法行为,过程和结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有着延续和强化司法行为的社会效果,促成道德与法律的链接,为司法建立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司法民主,也是我国目前的制度框架下,为修补制度性缺陷,解决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问题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资讯&数据     
《中国法律》2010,(1):58-59,120,121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顼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向社会承诺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公开,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1.
传媒活动介入司法审判,在实现舆论监督与公开审判协调一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国家司法权,影响了独立审判,并有可能侵犯当事人的私法权益。另外,在庭审过程中,司法审判权也制约了传媒的活动,进而影响媒介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对审判过程中传媒活动的权利义务予以明确规定,从而保障新闻媒介对司法的监督,消除传媒活动对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确保国家司法权和人民宪法权利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媒体在对公权力的监督制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有"第四权力"之称。在司法实践方面,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可以提升司法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但如果是不当和过度的新闻报道,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独立审判,损害司法公正,形成所谓的"媒体审判"。有学者将其界定为"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最主要的特征有:发生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1]笔者认为"媒体审判"是指在司法机关作出生效判决之前,新闻媒体以违背司法规律和超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与新闻媒体相关的侵权诉讼也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对司法实践中新闻侵权诉讼的成因及新闻媒体享有的合法抗辩制度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本文从现有的法律、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中总结出了六点针对新闻侵权的抗辩理由;最后,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提出了预防新闻侵权发生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萍 《法制与经济》2008,(6):106-107
西方学者认为,舆论监督是进步社会的第四种权利,它与司法监督、政党监督、行政监督相比,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这种观点我们虽然不敢苟同,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确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在我国,舆论监督是指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其实质是人民的监督。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审判需要公开、透明,需要充分、及时的舆论监督,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舆论监督并非仅仅是指新闻媒体通过向公众报道案件审理过程这种监督形式,全体公众的关注、议论、评判都属于舆论监督范围之内。舆论监督其实就是公众监督、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6.
范鑫爽 《法制与经济》2013,(5):54-55,57
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健全,对规范和引导公从行为这,完成司法的社会责任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司法公正目标需求与媒介监督本能需要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李亚威 《法制与社会》2011,(14):209-210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在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二者承担着共同的职责。新闻媒体对检察院办理案件的报道在实现公众知情权,促进公正高效地行使检察职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检察机关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报道片面,误导公众、干扰办案等。本文指出研究新闻监督对检察机关工作的影响,进而规范二者的关系,加强双方合作与制约,对推动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监督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监督的范围朱维究一、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监督范围的涵义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监督的范围,即行政诉讼的范围,也称法院的特定主管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范围,也就是由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行政诉讼的范围严格...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新闻自由与藐视法庭之间的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法律承认:新闻是自由的,而且必须是自由的;新闻对法庭的报道和批评是需要的,但是,干涉司法活动的报道是不允许的。换言之,一旦诉讼程序开始,法律就坚持新闻媒体的自由必须向公正审判的公共利益让步的原则。丹宁勋爵说:“媒体在司法活动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新闻监督是我国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权利意识的日益加强,新闻侵权的讼争也日益增加,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冲突不可避免。本文论述了新闻侵权纠纷中媒体可以采用的抗辩理由,可以作为现实司法实践与远期新闻立法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