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汪戎  顾江洪 《思想战线》2011,37(6):129-130
近年来,信任问题已成为众多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信任及其经济意义,本文将从信任研究的演化路径和信任的经济意义这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评价。一、信任研究的演化路径信任问题的理论研究,最早见于社会学家Simmel出版的《货币哲学》。但信任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则是以M.Deutsch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对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  相似文献   

2.
《当代广西》2008,(7):F0003-F0003
广西工程职业学院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综合性全目制普通高等学院,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并在教育部电子注册文凭资格。学院代码:14127。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人格化的论述“人格”,本意是赋予物或动物以人的品质、气质和个性。本文中使用的“人格”指人扮演的角色是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的人格化。马克思对此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们绝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有一定阶级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曾在分析货币所有者变成资本家时说“只有当物质生产条件具备了资本属性,进而只有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行为人唯一动机时,这时行为人才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才真正作为资本家。”在考察资本主义绝对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凭是指官府发给读书人的证明文书。现代社会,文凭代表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虽然,文凭是社会识别与任用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文凭不完全等同于能力与文化。可是,今日社会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文凭崇拜趋向,随之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文凭异化,正在蚕食着文凭的尊容。  相似文献   

5.
文凭的批判     
文凭,作为一个人知识水平的象征,曾经是就业的敲门砖,晋职晋级的硬杠杠,甚至是身价的标签,特别是名校的文凭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然而这种不断膨胀的“文凭热”却导致了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惟文凭是举”,  相似文献   

6.
真假文凭     
我们似乎又进入了文凭社会。文凭已成为进入社会或社会某一阶层的入场券。求职的人若是没有文凭,几乎是寸步难行。而且,对文凭——我把各式各样的证书都包括在文凭之内——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单有大学本科的毕业文凭在求职时已不具优势,虽然我们每一万人中还没有几个大学生,但招人的单位早已恨不得一个个都是博士,尽管那个职位或许只要中专水准就完全可以胜任。于是,为了在求职竞争中获得优势,人们便多多益善地积累“证书”——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等级;驾驶证、资格证、技术等级证,等等。据说,证书越多,竞争力越强。  相似文献   

7.
文凭的呻吟     
如今,从弱大,清华到自修,函授各类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均可买到。人有戏言,买张文凭如买双袜子。 文凭是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明,是证明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重要凭证。正是由于文凭作用的特殊性,使得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成了一块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对某些人而言,文凭就是美好前程的代名词,有了文凭就不愁分不到房子、挣不到票子、用不上车子、坐不到位子。改革开放以来,文凭越来越吃香,有些人很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但自身能力平平,又不愿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只好走捷径──“经营”学历,甚至买来假文凭…  相似文献   

8.
孙健灵 《创造》2003,(8):49-49
在当今大众话语中,“知识分子”的标志不在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社会之良心,而在于能够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文凭、职称及学术成果,故伴随其成长之路的活动促成了越来越发达的“知识分子市场”,诸如文凭(分子)市场、职称(分子)市场、学术(分子)市场。这些市场不仅构成了整个社会市场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且牵动着当今中国亿万人民的神经系统,使你不得不千方百计作为消费者或生产者加盟其中,这自然会给很多人带来效用和收益,不妨对此做点“闲话式”的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编读问答     
问:我是台湾人,经一位朋友介绍,想去福建厦门发展,但不知怎样申请学历学位认证? 答:学历认证的受理范围为,在经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所获得的该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高等教育文凭或学历学位证书。  相似文献   

10.
赵祥 《岭南学刊》2007,102(5):69-73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信用就是交易各方遵守自己的事前承诺,并相信他人也信守自己的承诺,是一种博弈均衡状态。良好的信用机制是企业集群环境的一种优势,它对企业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集群独特的信用机制包括共同体保障机制、长期交易范式和家族信任,它们与正式的法律制度一起促进了集群内部的信任和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1.
权且套用一下走私商品的雅号——水货。水货文凭可以理解为一切通过不正常手段而获取的假文凭,从广义上说还应该包括那些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掺了水和变了味的文凭。有消息说,在我国,特有水货文凭的人有50万之众。这5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凭一纸假文凭混迹于官场、商场、还有各种名样的名利场。  相似文献   

12.
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是传统熟人社会与现代陌生人社会下两种不同的信任模式。人际信任主要是通过熟悉度、道德舆论、良知、信念等非正式制度维系,制度信任主要通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正式制度维系。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需要从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转变,即从文化约束转向法理制度、人格品质转向制度契约。当前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中国传统的人际信任基础上,顺应现代社会中制度信任建设的缺失,加强社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学校现代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大学师生关系应该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在职业上是师生,在情感上是朋友的关系。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二年半时间的电大学习过程,我有不少体会,概括起来有如下四方面: 一、目的明确不怕羞。我在报名时,总希望给予保密。担心考不上电大,别人会笑话。后来,接到电大录取通知书后,我外出面授,曾引起了一场小风波:有人说我,“快到50岁的人了,还那么积极去读书深造,精神可贵。”也有人说:“年纪这么大还去读书,三年后拿到文凭有什么意义,真是自讨苦吃”。在有些人看来,读书是为了拿文凭,拿文凭  相似文献   

15.
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海 《理论月刊》2002,(10):23-24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及人格发展三个部分,他的人格理论不仅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而且在临床、教育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政协天地》2010,(1):25-25
很多人会回答: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不,这并不是真正的文化,虽然它们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文凭、学历、职位、职称只是硬件,而文化是电脑的软件。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个缺少精神内核的躯壳。  相似文献   

17.
《时代潮》2004,(9)
一位普通的吊车司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码头工人,一个30年坚守在操作台的桥吊专家。他,就是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许振超。“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凸显,表现为民众与政府之间、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三种信任危机维度。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信任的国家化与货币化。这种货币本位式的社会秩序动摇了政府、民众及市场利益主体的道德底线,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破坏了社会信任的基础,故应重建社会信任的社会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凭是一个人学历和学识的证明,也是组织和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所以人们很看重它。好多人都在想方设法得到它--无论通过正大光明的途径还是采用投机取巧的方法。   于是就有了“真文凭”和“假文凭”之分。“真文凭”是货真价实的东西,自不必多说,而“假文凭”则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听说还有产供销一条龙的“假文凭”产业,有的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让人防不胜防,给社会的公平、公正带来严重挑战。有识之士对此深表忧虑,组织人事部门更是深知其害,打击“假文凭”已如离弦之箭。顺便又冒出了“空壳文凭”问题,同样也列入…  相似文献   

20.
一人格是人的灵魂和脊梁,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包括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和智能人格等四个方面。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