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北京市建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对“恶意讨薪”行为,今后将由公安、劳动部门联合严厉打击。"什么是“恶意讨薪”?按照北京市建委的说法,一是通过“民工讨薪”解决工程各方合同纠纷,怂恿民工以群体性讨薪为名,施加压力,以达到尽快解决的目的;二是由“黑包工头”蓄意组织、操纵外来务工人员制造事端,造成群体性事件。"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则存在矛盾,暗生隐患。比如,“恶意讨薪”之“恶意”该如何解释?其实只要是确切存在的债务,进行追讨是民工们天经地义的权利,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恶意”、“善意”之分。"民工兄弟追讨“血汗钱”中的…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人们称卡尔·伊坎为“企业狙击手”、激进投资人。 倘若有谁挡住了他的道路。他会毫不客气地将其“掀翻在地” 卡尔·伊坎的办公室俨然是座博物馆。在办公室的木质走廊里,摆放着他纵横商界30年来所斩获的“战利品”。它们都是美国金融史上最知名的恶意收购、“代理战”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龚明 《公民导刊》2013,(1):23-23
一到岁末,农民工讨薪便成为中国的一大“景观”。虽然每逢此时,大江南北处处涌动着政府治理恶意欠薪的措施,但年年治理,年年依然有不守法者恶意拖欠,致使讨薪现象还在延续。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国家在粮食管理体制上,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体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这种体制还不够完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粮食工作出现购难、销难、存难、  相似文献   

5.
企业治理模式之争及对我国企业制度重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公司治理结构(CoperateGovernance)问题的争论历久不衰。争论的核心是“传统的”“股东治理模式”与“新兴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或“人力资本治理模式”的争论。这一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年代美国公司恶意收购事件中对劳动者和其他相关者利益的侵害。按照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模式,作为股东和代表的受托者,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必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即资产增值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当发生针对公司的购并行为时,只要购并者的出价明显高于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股东在这一行动中是盈利的,董事会和总…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尤其 是中国“复关”在望,即使是主 要在国内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也愈来愈具有“国际性”,至少是一种“准国际性”的竞争环境。 根据我们对其它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其本国尚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时成功地与进口商和境外投资者进行竞争的经验分析,在一国扩大对外开放、放松贸易政策的阶段,国内企业除了尽快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技术水平等一般性因素上提高竞争力外,还应采取有效的防御战略。  相似文献   

7.
<正>在少年恶性刑事案件高发的时代背景下,《刑法修正案(十一)》标志着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2周岁,同时也创设了低龄未成年人核准追诉程序。但该程序的制度定位以及程序适用的具体内容仍未明晰,隐含了相应的隐患和风险。而英美法系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以及相关域外比较法研究成果,尤其需要警惕“拿来主义”,即域外的制度能否有效适用于中国,还需进行比较法上的功能性等同校验。基于此,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研究视角,阐释低龄未成年人核准追诉程序的制度定位,继而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制度构想,以期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未成年保护所呈现出的中国式新命题。  相似文献   

8.
英美关于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收购作为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因被收购而转移的手段,在敌意收购中经常被运用。在敌意收购经常发生的国家,其收购立法对此都有规定。英国有“股东大会决定”模式,美国有“公司管理层决定”模式。1993年发生的“宝延风波”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收购活动的兴起,正式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被收购的序幕。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立法严重滞后,尤其对反收购立法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适时地进行反收购立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利用逆向分析法分析基于Android的恶意APK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威 《警察技术》2016,(3):53-56
随着Android系统迅速普及,各类安卓安装包(APK)层出不穷。APK在给人们生活和信息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恶意APK不仅会泄露个人隐私,更可能通过安装木马程序盗取手机银行信息,给手机用户带来经济损失。恶意APK可以通过一些线上分析工具对其进行简要分析,通过上传APK得到分析报告。将以2015年影响较大的“相册”恶意APK为例,详细介绍使用静态分析和动态调试逆向分析方法分析恶意APK,最终获得恶意APK发布者邮箱等信息,从而为后续的侦查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武学慧 《前沿》2001,(4):54-58
市场机制的作用之一就是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使企业实现优胜劣汰。上市公司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能够使一些经营管理不善、资源使用效率低 ,不能充分发挥公司盈利能力的企业被其它企业收购 ,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同时又从目标外部对其经营者实现了有效监督。尤其在我国公司上市实行“配额”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收购的意义尤显重大。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 ,上市公司收购上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最初的“宝延风波”开始 ,之后又发生了“君万之争”,“爱使之争”,“恒通受让棱光…  相似文献   

11.
徐楷  宋敏 《青年论坛》2009,(2):109-113
拖欠劳动者工资已经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有的法律救济措施未能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情况下,某些人渴望通过将恶意欠薪行为犯罪化的方式来解决。能否在中国刑法中增加“拖欠工资罪”在学者和法律工作者中引起广泛争论。在规定恶意欠薪罪的各国刑法中,俄罗斯刑法最具典型性,对俄罗斯刑法恶意欠薪罪的正确解读,能够为我国不将恶意欠薪行为犯罪化提供极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谭晃 《警察技术》2008,(4):74-75
2008年4月16—19日,世界超强纤维的领先供应商DSMDyneema(帝斯曼迪尼玛)携带其最新研发的纤维产品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CIEPE)”上高调亮相,为巩固其中国市场增添了新的策略。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防护材料供应商,DSMDyneema进入中国市场由来已久。为了追寻DSMDyneema的“中国足迹”,本刊记者在博览会期间对该公司生命防护部亚太区副总裁JosseKunst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起起落落两年多的“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案终于尘埃落定,“沃尔玛”宣布中国政府已批准其购买“好又多”35%的股权,未来3年内它将共耗资约10亿美元整合“好又多”……反观“沃尔玛”在华的困境,它如此花血本收购“好又多”,又意欲何为呢?开店遇阻,并购成捷径1996年,当“沃尔玛”开始其中国征途时,它曾雄心勃勃地表示将在中国创造1000亿美元的销售奇迹。然而,近10年来“沃尔玛”在华之路却似乎走得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14.
近日,京警方依法拘捕了蓄意制造传播谣言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中国公安机关打击在网络上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犯罪活动引起舆论关注。网络文化异军突起、光鲜灿烂的背后,承载着罪与罚。我们该如何审视、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企业兼并的发展现状 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行为,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它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西方国家,每一次大的兼并浪潮都预示着大的经济发展或波动。而在中国,收购与兼并过去却一直被视作资本主义国家“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残酷行为和社会经济弊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优  相似文献   

16.
政策     
中国提高再融资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标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生鲜乳收购市场实行准入制度;广东拟设“绿卡”吸引香港专才;  相似文献   

17.
土地储备的本来目的是保证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真正垄断,控制供地总量,但政府直接进入市场收购与储备土地,实质上充当了“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有违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国际性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对中国某些行业的支柱企业进行利诱,通过合资、收购、控股等手段,蚕食了中国一个又一个民族工业品牌。继饮料、化妆品、洗涤剂等行业之后,家用电器业又成为它们新的蚕食目标。据统计,目前中国家用录象机和VCD影碟机市场的90%被国外品牌占据,即便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冰箱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美国惠而浦收购了北京的雪花,瑞典丽都收购了长沙的中意。韩国三星收购了苏州的香雪海,德国西门子收购了滁州的扬子。这些世界级的冰箱巨头不惜重金,如美国惠而浦公司耗资200万美元调查中…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型的“粮食直补”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失败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直补”的试点,根据试点情况,应遵循不扭曲市场、效率优先、操作简便等原则,从近期和远期两个方面来构建“粮食直补”体系,并进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04,(5):27-33
前—段时间,一系列有损于大学生形象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诸如:在学业上作弊、剽窃;在社会上不讲信用,求职时为了“保底”而签约,一旦有更好的选择便撕毁合同“改旗易帜”;个别的甚至公开征富婆、恶意欠费、借贷不还等,引发了公众对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强烈关注。有人提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和人格上是有缺陷的、是失衡的,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和广东中山大学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