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谈到信用缺失所造成的危害时,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算了这样一笔账: 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几项合计为5855亿元!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5855亿! 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比2000年增长7.3%。如果不损失这5855亿,增长就可达2位数,那就更是亚太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企业正面临着“诚信危机”。一项调查显示:在2000年前,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  相似文献   

3.
数字     
我国因荒漠化每天损失1.5亿元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这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近日  相似文献   

4.
灾害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一 《中国减灾》1997,7(2):18-23
1灾害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灾害与经济是一种逆向关系,后者常常受到前者的威胁和破坏。灾害越大,对经济的破坏则越大;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300亿美元,1991年为440亿美元,1994年世界保险业为自然灾害赔偿的损失为188亿美元。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约为0.6%,日本约为0.8%,中国约为2%,90年代以来,已占到3%~6%。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  相似文献   

5.
减灾动态     
《中国减灾》2004,(2):62-62
2003年海洋灾害直接损失80亿受灾人口2000万 中国国家海洋局1月31日发表的《200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达80.5亿元,比上年增加22%,死亡、失踪人数128人,受灾人口2,000多万。2003年中国海洋灾害属正常年份,其特点是:风暴潮加剧,赤潮增多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这一年里,中国沿海共发生14次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7亿元,死亡、失踪25人,是主要的海洋灾害,仅广东省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50.4亿元。在同一时期,中国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比上年增加40次,其中东海86次,南海16次,累计面积约1.4万平方公…  相似文献   

6.
据2004年4月国家审计署提供的数据,最近5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对176582名领导干部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达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时,阆中3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人,受伤2717人。据统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17亿元,其中直接损失17亿元,间接损失7.17亿元,是南充市内因灾损失最重的县之一。作为灾区的基层民警,安天坤一直战斗在救灾的第一线。有灾情时,心系百姓。其实,安天坤时时都是百姓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时,阆中3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人,受伤2717人。据统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17亿元,其中直接损失17亿元,间接损失7.17亿元。是南充市内因灾损失最重的县之一。作为灾区的基层民警。安天坤一直战斗在救灾的第一线。有灾情时,心系百姓。其实,安天坤时时都是百姓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9.
许峰 《前进》2010,(2):44-47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有专家统计,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仅自然灾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20世纪50年代480亿元,60年代570亿元,70年代590亿元,80年代690亿元;进入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小康》2008,(3)
中国雨雪冰冻灾害已致107人死亡,损失逾1111亿元中国民政部披露,截至2月12日,今年中国遭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日益加剧。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相似文献   

12.
吕芳 《中国减灾》2010,(3):14-17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3.
去冬今春的长时间低温雨雪天气,给我区森林资源及林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据统计,全区林业共82县(市、区)、14个区直林场、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15.75亿元。其中受害乔木林136.98万hm^2,损失蓄积量4149.81万m^3,损失价值143.41亿元.  相似文献   

14.
论新型救灾资金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其中,干旱、洪涝和地震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灾害每年造成全国400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受灾人口约3.5亿,因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影响巨大。为了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救灾资金进行救助。  相似文献   

15.
吕芳 《中国减灾》2010,(5):14-17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回首刚刚走过的2007年,自然灾害带给了我们些许的沉重和警醒。在这一年里,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2007年我国自然灾害有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生活领域更甚,“信用风险”、“信用危机”等话语不断见诸媒体,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各界人上关心的热点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每年订立的约40亿份合同中,完全履约的只有一半左右,而涉及到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以及各种诈骗案件却在大量增加,每年因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经有关专家测算,我国每年因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社会信用度降低,更导致民事关系主体自动履行法院判决的比例越来越低,进入法院强制执行程序的案件比例亦是大幅上升。据介绍,1993年,法院判决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约占30%;1998年,则猛增至42%;2003年,又增至52%。于此可见信用危机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8.
据负责"5.12"汶川特大地震灾情评估的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介绍,各地报上来的损失金额总数超过1万亿,经国家灾情评估专家委员会长时期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利用遥感资料以及地方政府的统计资料,按13大类、25个指标、229项统计要素进行统计并仔细核实,现已得出结论: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最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8451.4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川省的损失最为严重,占总损失的91.3%,甘肃省的损失占总损失的5.8%,陕西省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9%,其他各省的损失之和不到20亿元。  相似文献   

19.
铁路每年都程度不同的遭受洪水灾害,全国主要铁路干线近20年来,平均每年因水害造成中断行车约120次,1850小时;据近40年统计,平均每年因水害造成列车脱轨、颠覆重大行车事故约5起。据不完全统计,用于预防抢护、灾害抢修、工程复旧的费用,每年约一亿元,影响运输的损失约2.5亿元,合计为3.5亿元左右。我国铁路是在各种历史条件下修建的,建国前建成的铁路,标准低、设备多已陈旧老化,桥涵孔径不足、排洪设备不完善,抗御洪水能力低。建国以后修建了不少山区铁路,由  相似文献   

20.
张鸿  陆勇 《当代广西》2008,(11):42-43
截至2007年12月,国道主干线广西段完成投资414亿元,约250亿元转化为工程直接消费,直接和间接创造地区生产总值约1250亿元,创造约2.2亿个工日,提供直接就业机会66万个,极大地拉动了钢材、水泥、工程机械、沥青、碎石等材料的大量生产,成功地扩大了内需,增加了沿线劳动就业,保证了广西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